“蒸”战高温不减速直面“烤”验保进度
——“致敬,烈日下的劳动者”系列报道④
![]() |
□记 者 尹倩倩 向伟铮
通讯员 沈贤斌 王叶群 文/摄
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定海区气象台持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连日的晴热天气,给市民的生活带来影响,更考验着每位一线建设者的意志与耐力。在持续加快推进的定海古城微更新项目建设现场,同样有着许许多多的建设者在不同岗位上,用奉献和汗水诠释奋斗的意义。
8月3日上午10时许,室外气温已经升高至37℃左右,加之风力小,人体感觉格外闷热。当记者走进定海古城微更新项目“文房四宝园”建设现场,就听到了机器的轰鸣声,各项工序施工正酣。“叮叮当当……”在烈日下的一处石料加工区,数名工人左手持钨钢錾,右手握着铁锤,埋头敲打着崎岖不平的石板,豆大的汗珠不停地从他们的额头上冒出,身上的衣服也早已被汗水浸透,但炎热的天气似乎丝毫没有影响到他们的工作进度。“这种规格的石板每天大概要加工几十吨,一块约200斤的石板首先要靠人工放平,然后经过切割、敲打后才能打磨成成品,再送往安装现场。”在工地摸爬滚打数10年的李必锋已经是一名石料加工的熟练工,但要加工一块约1平方米的石板也需要10分钟左右的时间,在高温下一刻不停地捶打,对体力的消耗可想而知,“古城修缮需要使用大量的石料,我们不抓紧,下一道工序就会被延误,因为场地堆放问题,我们没法把石料搬运到阴凉通风处加工,所以只能晒着太阳加紧干!”
记者尝试着在李必锋的指导下,对一块石块进行飞边的铲切。约15分钟左右的时间,手中的钨钢錾已被烈日晒得发烫,右手握着的铁锤也感觉越来越重,脸上的汗珠流进了眼睛,刺激得让人睁不开眼睛。“下午3点左右会感觉更热,我们一天要喝10多瓶水。如果遇上加工2米多长的石条会感觉更累,因为一块石条有1000多斤重,要连续加工约2小时左右时间。”李必锋说,在石料加工区,像他这样的一线建设者有8名,他们通常早上5时许就已进入工地忙碌,除了中午3小时的休息,要一直工作到晚上6时许。虽然偶尔也会觉得疲惫,特别是高温天气让人觉得难忍,但在他们看来保证工程进度更重要。
如果说室外的建设者要直面“烤”验,那么“蒸”战高温的建设者也不在少数。在东大街许氏民居的修缮现场,木匠、油漆匠、泥水匠等都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整个团队的师傅们看起来年纪不轻,但充满干劲。循着切割机发出的嘶鸣声,记者看见一位木匠师傅正在加工木条,在他的一推一拉间,木屑四溅,多数木屑都吸在了他被汗水浸透的衣服上,有些还一个劲地往他的领口里钻。
▲下紧转第2版
▲上紧接第1版
“木屑黏在身上,又刺又痒,那也没办法,一天下来身上都是湿漉漉的,擦掉还会黏上来。”现年58岁的叶宝红是一名有着丰富古建筑修缮经验的老师傅,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像他这样年纪较长、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在定海古城微更新项目建设现场并不少,高温对他们的考验,只有他们最懂。“说实话很辛苦,主要是因为修缮现场空间较为密闭,空气不流通,每天都和蒸桑拿一样,一蒸就是8个多小时。”叶宝红抹了一把脸上的汗。即便如此,工人们手头的工作也没有慢下来,因为他们心里清楚,早一天修缮完成,展陈团队就能早一天进场,修缮一新的古建筑也能更早呈现在市民游客眼前。所以,在蒸腾的高温下,古建筑修缮的工人们都铆足了干劲,克服种种困难,加快施工进度。
时间到了中午11时许,建设现场的工人陆续去吃中饭,但定海古城微更新项目负责人张海东仍奔走在烈日下,对各个分散的施工现场进行现场巡查,了解工程进度,以便安排各道工序、各个施工团队穿插施工,抢抓工程进度。仅现场巡查这一项工作,他每天都要走上2万步。“现在正处于项目的冲刺阶段,每天各个工种、各个职能部门,还有需要协调的单位都比较多,早上一上班就出来,回去基本都将近中午12点。”张海东说,定海古城微更新项目涉及“文房四宝园”建设、古建筑修缮、道路管网改造、巷弄提升整治等10余个建设项目,现场有工人600余人,参与单位多,越到后期沟通协调的工作就越多,他也主动放弃节假日,加班加点,保证工程顺利推进。
此外,充分考虑到高温天气施工人员的健康安全,定海古城微更新项目通过发放防暑药品、饮品等方式,为一线工人送去清凉。同时,引导施工单位在建设现场设置乘凉点和饮用水取水点,并在有条件的地方放置排风扇,在石板铺装区域进行喷水降温,在确保施工安全的情况下,战高温斗酷暑,抓工期赶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