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定海 数字报纸


00003版:专 版

文章导航

忠勇节义

——鸦片战争定海保卫战精神解读

三忠祠内三总兵的塑像正气凛然。
东海云廊竹山段有机融入鸦片战争历史元素,沿线打造警钟长鸣、三节源等景观小品。

  1840年7月5日,鸦片战争第一次定海保卫战爆发,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1841年9月26日,鸦片战争第二次定海保卫战爆发。两次定海保卫战,留下了姚公池、留方井、五奎山、竹山、晓峰岭、东岳宫山等义勇印迹和战场遗址,在风云激荡中书写了中华儿女甘洒热血写春秋的忠肝义胆、毅勇大节,其流淌至今的精神更是可歌可泣,流芳千古!

  沧桑犹记,青史如镜,180余年殷鉴未远。定海人当从鸦片战争定海保卫战中汲取中华精神之力量。忠勇节义四字,在古代是中华儒家思想的核心所在,在当今也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解读它,乃捍卫我民族尊严不容玷污之举;解读它,乃自信我优秀文化中流砥柱之举;解读它,乃重塑我定海精神圭臬墨绳之举!

  忠

  ——保家卫国、城亡与亡的竭诚尽忠

  忠的本意是敬,即尽心。“上思利民,忠也”。这是《左传》中记载的春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随国大夫季梁强调的话,他是我国南方第一位文化名人,开儒家学说之先河的重要学者,他认为,执政者对百姓要忠诚。《礼记》中也载孔子赞扬虞帝治天下有忠厚而利民的教诲。可见,忠指对待别人尽己之心,特别是居职任事者应尽心竭力为百姓谋利益。孔子主张“君仁臣忠”“君惠臣忠”,表明忠是与仁和惠等密切联系的双向要求,而不是“君为臣纲”的单向度要求。

  为官者对百姓忠诚,与对国家忠诚,是一致的。为百姓者呢?个人的忠诚,言小的涉及配偶、家庭、职业,言大则是对民族、国家的态度,倘若为了个人利益出卖民族、国家,那便是不忠。

  1840年7月初,装运大量火炮和士兵的英舰抵达定海附近海域,其间,面对英军主帅的劝降,定海知县姚怀祥严词拒绝。7月5日下午2时,英军发起进攻,鸦片战争爆发。姚怀祥的风骨凛然忠于民族在先;总兵张朝发战至重伤(当晚阵亡),姚怀祥上城头指挥防御,其身先垂范忠于职守在次;定海城破后,他撤至北门外成仁祠、同归域处,脱下衣冠掷付屠夫阿狗:“我不能保守兹土,死且有罪!”其视死如归是向朝廷尽忠在三;他脱下身上夏布衫与所戴眼镜,交胞弟姚怀铨告示其家属,“见到此物时,便是我尽节之时!”其遗物留念是向家人尽忠在四;其举身投赴梵宫池,乃是“城亡与亡”对百姓尽忠在五。

  大势已去,姚怀祥自感愧对民族,愧对朝廷,愧对百姓,愧对职守,愧对家人,尽其所忠,乃是对民族、朝廷、百姓、职守和家人的最好且最后交代。他也是鸦片战争定海保卫战之中第一个以身殉国而不是狼狈逃跑的大清官员。

  与姚怀祥合称“定海双忠”的县衙典史全福,在定海城被攻陷后,独自端坐县衙大堂之上,取酒自斟。待英军冲入县衙,他拔出腰刀,拍案大骂:“我大清国典史在此,怎容得你等小丑!”舞刀冲上,砍死一名英兵。待英兵回过神来后,才一拥而上,把全福刺死。诗人吴嵰在《海氛纪事》之一诗中以“攻城顿使千夫溃,骂贼先闻一尉亡”赞颂其以一小小典史之身份,却谱写出一曲正气凛然的民族忠魂之歌。

  忠诚是人生的本色,也是人性的本真。时代有局限性,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人也有相应的局限性,这个实属客观,无需争议。有人认为上忠于君王,下忠于百姓,中间忠于自己的良心。有人主张民贵君轻,所以忠于民为上,忠于国为中,忠于君为下。在当今中国,尽忠于党、尽忠于国、尽忠于民,本为一体,并不违和;忠心于华夏文明,忠心于民族文化,忠心于职业操守,如鱼水之交融,并无二致。

  保家卫国,唯有忠荩可风;城亡与亡,唯见赤胆忠心;竭诚尽忠,方为国人信仰——这是鸦片战争定海保卫战给予我们的信仰旨归!

  勇

  ——不畏强敌、敢于亮剑的顽强英勇

  勇,属于儒家的伦理范畴。其本义是有勇气、勇敢。以“仁”为儒家核心的孔子把“勇”作为施“仁”的条件之一。《论语》宪问篇:“仁者必有勇。”所谓“勇”须符合“仁义礼智”,且不能“疾贫”,才能称其为勇。

  中国是盛产勇士、崇拜英雄的国度。“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反抗暴秦的田横五百壮士。古语“羽之神勇,千古无二”,此“羽”指项羽,亦可指关羽。汉之霍去病、卫青,三国之吕布、马超、赵子龙,宋之杨家将、岳家将……皆有万夫不当之力,勇冠三军之志。武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文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楚虽三户能亡秦,堂堂中国,何时未曾有勇士!定海镇总兵葛云飞,手执“昭勇”“成忠”两把宝刀。自赋《宝刀歌》:

  快逾风,亮夺雪,恨斩佞人头,渴饮仇人血。

  有时上马杀贼贼胆裂,灭此朝食气烈烈。

  蹉吁乎,男儿自处一片心肠热!

  英雄慷当以慨,此歌堪与岳飞《满江红》相媲美!

  流星飞玉弹,宝剑落秋霜。1941年10月1日,天还没亮,英军趁定海守兵疲惫而孤立无援,在五奎山英军大炮的掩护下,分两个纵队发动猛攻。第一纵队攻向晓峰岭,守卫晓峰岭的寿春镇总兵王锡朋率部迎敌,带领士兵抬着土炮,逆着大风,怀着反抗侵略的决死精神,英勇堵击敌人。最后,王锡朋手抡大砍刀左冲右突,被敌炮火打中,断了一条腿后,壮烈牺牲。

  侵略军接着进攻竹山,守卫竹山门的处州镇总兵郑国鸿率兵誓死抵抗,其部炮膛全部打红,无法装填火药。将士们奋起用刀矛迎击,65岁高龄的郑国鸿“单骑冲阵,身被数十创”仍继续指挥战斗,不幸又有一颗炮弹打来,郑国鸿也为国殉难。

  英军的第二纵队进攻定海城南东港浦的关山炮台,葛云飞的阵地受到英军海中战舰、五奎山上的炮兵和东进部队的三面夹击。葛云飞在冲杀中被敌迎面砍了一刀,血流满面。他忍剧痛继续前冲,又身被40余创,右眼、右手均被长刀挖去,直至一颗炮弹击穿他的胸口,鲜血淋漓坠于竹山崖下殉国。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这就是定海三总兵的壮勇刚勇忠勇!不畏强敌、敢于亮剑!葛云飞战死之前曾朝北拜天自语:“臣力竭矣,崎岖海外七月余,不能为国灭贼,死不足塞责!”

  竹山上,三总兵纪念广场中央,三把不锈钢宝剑组成的纪念碑,用将军红花岗石雕塑。剑柄在下,剑锋朝上,剑拔恕鞘,直上云霄,三总兵像站立碑前,倚剑临风。瞻仰于此,勇由心生。

  这是英勇顽强的人格撞开大海的胸膛,这是民族不息的力量穿过历史的峡谷,勇士不屈的躯体,就是一片疆域的雕塑。这座英勇的城市叫定海,这片勇敢的疆域叫舟山。勇士铸就的热血与荣光,后人追随的虔诚与敬仰!

  节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铮铮气节

  节的本意是止、操、信,指人对欲求有所节制、节度,又有行为高尚之意,如节操、品节等。孔子所谓之“杀身以成仁”,孟子所谓之“大丈夫”,荀子所谓之“节者,死生此者也”,曾子所谓之“临大节而不可夺”……

  中国士子讲气节操守,强调在生死关头要有静气与定力,不随风摇摆。有气节的人,对自己所选择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有坚定的信仰;有气节的人,在国家和民族遭到外敌侵犯时,会挺身而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坚持斗争,乃至献出个人生命。古往今来,舍小利成大节的中国人,俯仰皆是。如不食周粟、采薇而餐的伯夷、叔齐,在贝加尔湖牧羊达十九年的苏武,赤身裸体击鼓骂曹操的祢衡,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东晋大诗人陶潜,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即使海水不再雄浑,即使城池不再牢固,即使山峦不再青翠,即使岛礁不再宁静,谁也休想撕裂定海的每一寸疆域。历经沧桑的定海,如舟山鸦片战争遗址公园门口竖立着的四根断柱,虽已伤痕累累、残缺不全,却记载着江河破碎、烽火定海的奋斗历史,诉说着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前赴后继的坎坷经历。

  清军掌定海军营书记李昌达,面对残破家园,心中悲愤,却又无力挽天。古城留方井旁留下李昌达和其夫人房氏先后投方河殉国的悲歌。也许,李昌达选择投降也能活下来,但他没有。

  李氏夫妇精神气节如皎皎明月,照耀定海未来的时空。

  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之东》书中记叙了1934年春他在定海考察路过留方井旁李义士纪念碑,写了一首诗《舟山半日游》,其中关于留方井义士碑的诗句选录如下:

  徘徊周览兴未歇,仓河头巷碑留跋。

  道光庚子年六月,殉国义民李昌达。

  城可拔,地可割,匹夫有志不可夺。

  正是孔子所谓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留方井义士碑,刚柔相济,抚古思今,让人无限缅怀。

  铁血激起千层浪,豪气如虹天地惊!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将同日殉国,清廷分别赐以“壮节”“刚节”“忠节”。今天定海在东海云廊竹山段建“三节源”,以昭示定海三总兵所代表的定海气节!还有竹山坡上,一块块刻着“奉旨:阵亡将士墓”碑文的墓碑,庄严而深沉地营造了180余年风雨侵蚀后的集体气节。历史总按捺不住刀剑枪炮的悲壮,铁马奋蹄,依稀在粼粼水波中看到返照的血滴;硝烟弹雨,依稀在焚后家园中看到落日的泪光。那年十月初秋的节气虽被血雨洗劫,那年海彊英魂的气节却让腥风震慑!汹涌的海洋打开了侵略者们的野心,安宁边隅的定海掀起了近代中国的悲苦,但定海斗士的气节如寒光闪闪,以六昼夜浴血奋战的报国激情,在祖国蓝色海疆的版图之上,渲染上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血红气节!诚然,今天倡导讲节,强调的是做人的原则立场,不能因眼前的名利而牺牲大节,不做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墙头草,尤其是在权、钱、色的诱惑面前,更要洁身自好。

  义

  ——众志成城、同心御辱的民族大义

  义的本意是宜,义行指合宜、得当的行为,包含有恪尽职守、发挥聪明才智,对社会、家庭尽法律和道德上的责任与义务。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见利思义”“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义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也是人们的行为准则,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是非善恶的裁决,来自道德情感,也来自法制判断。所谓见义勇为、慷慨就义、义不容辞、义无反顾,皆是高尚的道德行为。

  参与鸦片战争定海保卫战和抗英斗争的,除了官兵,还有定海民间义士、民众。定海县三十六岙乡民发布了长达2000余字的《定海县民人告白》,共同订立誓盟,与英国侵略军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卫中华积五千年民气,勤外寇搏三万丈虎飙”“此地兮山水钟神秀,斯民也田家奋武威”,这是竖立在定海城郊青岭村的“青岭义勇”牌坊。讲述青岭普通农民包祖才兄弟几人,以大胆侠气,活捉侵华英军陆军上尉安突德的事迹。

  这是一个民间义士的典型,而它登上定海历史舞台的背景,正是英军在攻占定海城后,企图在定海建立永久的殖民基地。

  侵略者的本性是与禽兽无异的。当英军以高傲的姿态占领定海后,屠杀抢掠、打家劫舍、奸淫妇女,甚至发掘坟墓,几乎无恶不作。面对暴行,定海人民的回答不是屈服,而是勇敢地起来同侵略者作斗争。家园虽被践踏,但决不附和从夷,纷纷拿起土制武器,“犁锄棍棒,皆可为兵;妇女老幼,咸知杀敌。”利用对本地地形熟稔的优势,同仇敌忾。

  与包祖才一起涌现的,还有当时紫微庄南山村包祖才的表亲夏白板。夏白板一副侠义心肠,且有飞檐走壁的本领,人称“大贼骨头”。夏白板只身潜入定海城内登龙桥大牢,将27名被英军抓去的包氏族人一一救出。包祖才兄弟之义举,鼓舞了周围村民继续反抗侵略者的意志,打击了英军的气焰,迫使英军多次照会镇海大营,要求释俘、停火。归还安突德后来在中英谈判时成为英军退出舟山的筹码之一。

  历史档案显示,定海监生邱庆清,带头组织定海民众在水源中下毒,让侵略军丧失战斗力,《平夷录》中记载,1942年“入春以来,浙之绅民,置毒水中,药毙其千余人。”

  另一方面,定海人坚壁清野,不与侵略者同住,也不同他们作买卖,断绝敌人的供应,几乎把一座空城留给侵略者。定海人以一种绑架、袭击和夜间殴打的非常规作战方式,出其不意地游击敌寇,或以力战,或以计取。舟山港汊、山岙众多,地形复杂,当地农民和渔民就常常纠集多人,或以购买烟土为由,或以捕鱼为名,潜伏于山陬海澨,以待逆夷自投罗网。这一招弄得英国侵略者丧魂落魄,不敢四处出走。

  在朝廷无力收复舟山的日子里,定海百姓却是“泛泛渔人争受甲,嗽歌野鬼待招魂”(《浙人无名氏所赋定海失陷诗十二首》)。在国破家亡的危急时刻,他们众志成城、同心御辱,这是定海百姓自发的反侵略斗争,比起广东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还早七、八个月,这就是近代中国人民自发地反侵略斗争的前奏。

  闽浙总督刘韵珂对于定海民众自发抗击侵略军的行为,上书朝廷,赞赏他们“慕敌忾同仇之义,相形踊跃”。

  义是对公平正义的呼唤,义是应当,即无条件地做应当做的事。保家卫国,维护祖国山河统一完整,永远是大义。

  结语

  “忠、勇、节、义”四字是对“鸦片战争定海保卫战精神”简洁明了的概括,也是中华传统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定海城市人文精神相结合的高度提炼,充分展现定海军民作为“忠士、勇士、节士、义士”一脉传承的精神内核和奋发进取、迎难而上的精神状态。“烽火灼热红海涛,月光清冷照古城。”鸦片战争定海保卫战,让饱经沧桑的定海的历史被定格得沉重而肃穆,让知耻而后勇的定海的今天更加自信满满,向海而生!

  区委宣传部供稿


今日定海 专 版 00003 忠勇节义 2022-09-28 2 2022年09月2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