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儿时开学时光
□李姗姗
转眼间又是开学季,看着大街上朝气蓬勃的学生,不仅想起了那些年,我们开学的日子……
开学第一天,我总会破天荒地早起。当我穿戴一新,一脸得意地站在妈妈面前时,妈妈总会惊讶地直囔着“小懒虫也学会早起了”,然后笑着招呼我赶紧吃饭。看着丰盛的早餐,我不禁会感叹一句“每天都开学多好啊”。开学第一餐必须有这四个菜:鱼炒葱、猪肝炒葱、红鸡蛋、红豆糕。
“来,吃点灵鱼会变灵,吃点葱会聪明,吃点蒜会算术,再吃点红豆糕,分数就高高……”两个红鸡蛋旁边一定要放一根葱,凑起来正好像100分的形状。虽然平时我不喜欢葱蒜的味道,但那天也捏着鼻子吃了好几口,因为我也想新学期的成绩“分数高高”。
每当新课本发到手,我都小心翼翼地将书放进书包,一放学像兔子一样奔跑回家,把堂屋里的八仙桌擦得干干净净,很谨慎地从书包里拿出新书,生怕弄坏了。一边闻着新书散发的油墨清香,一边等待我父亲收工回来给我包书皮。
那时包书皮用的都是各种各样的纸。最好的纸当然是旧彩色挂历和画报铜版纸,纸质硬且光滑,包出来的书光洁挺括,如果将图案包在书的封面正中,那就更好看了。其次是牛皮纸,虽纸质粗糙点,但包起书来显得朴实大方,不花里胡哨。最差劲的就是报纸了,软绵绵黑乎乎的,包好的书皮时间不长便松松垮垮,不久四角就开始泛毛,甚至会裂开。为此,父母每年春节期间走亲访友时都不忘讨来旧年历画,藏在橱柜里,以备我新学期用。
包书皮是很讲究的,记得父亲每次为我包书皮,我都坐在旁边认真观看。父亲先把书放在挂历的正中,将年历画对折后把书夹在中间,再四周轻压一下,压出书的大概轮廓,反复比画后把多余的部分裁掉。为了工整,沿着书眷压出轮廓线,再重新修饰一遍,对准上下书线用剪刀各剪一个豁口,再以书边的轮廓线为折痕,将书皮的封面和封底摺进去,这样包出来的书皮既平整又好看。每次书皮包好后,父亲都会很认真地在书皮空白处写上书名、班级、姓名,然后把书放在方凳上用木板石块压下,第二天早上起来取出书,包书皮的新书格外棱角分明、平整挺括。
后来,那些花花绿绿的漂亮挂历我就不再关注了,也许是长大了,思想观念也跟着改变了,开始喜欢拿挂历的白色背面来包。瞧着简洁又素雅的白色书皮,觉得更具有一种神圣而圣洁的感觉。
每年,奶奶都会给我做一个新书包。奶奶有一双巧手,她做的剪纸栩栩如生,一个书包更是不在话下。奶奶做书包的时候,会将旧衣服拆了翻过来做,背书包的带子折上好几层,这样背着不累,当别人都模仿奶奶做书包时,我们的书包便又被奶奶加了一点小花样,如哥哥们的书包上面会缝上一把剑、一张弓什么的,而我的自然绣上雅致的小花儿,因此,我们的书包一直被村里的孩子羡慕着。
后来日子渐渐好过了,大家也都开始买书包了,而且买的书包挺洋气。就在我们忐忑着爸妈会不会也给我们买书包的时候,奶奶便开始念叨着眼睛痛,穿针穿不了,做针线活儿也开始扎手,书包更是缝不了了,于是我们便放心地和别的小孩一样,背上了时髦的背带书包。那时候不懂,现在才明白,奶奶一直以她的方式维护着我们兄妹几个人的骄傲和自豪。
时光流逝,“聪明餐”“包书皮”“手工书包”的记忆早已远去,但家人曾经寄予我的厚望时时温暖着我的心,让我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