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定海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一群人一件事一方守护

——“定小融看这一年”系列报道④

  一件事一方守护

  □记者 张金璐 通讯员 陈柯宇

  ■去年8月2日下午,“创智慧鸟岛 享和谐生态”定海五峙山列岛海鸟保护论坛首次在我区举行,国内知名动物保护专家、资深学者及省林业局等单位相关负责人齐聚一堂,共绘鸟岛美好未来,共话海岛生态文明。论坛举行期间,区融媒体中心全平台发布了《这场论坛大咖云集,只为一个话题》等新闻报道,尤其是素有“神话之鸟”之称的中华凤头燕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鸟类是评判生态环境健康的重要“晴雨表”。去年,定海检测到中华凤头燕鸥成鸟50余只、幼鸟40余只,数量为历年之最。鸟类数量逐年增长及繁殖栖息地得到良好的保护,正是我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最好佐证,也成为我区生态保护的一张“金名片”。

  “保持原生态是守护的首要任务”

  去年5月22日至6月28日,定海首次尝试五峙山鸟岛慢直播活动,历时35天,5台摄像机24小时不间断工作,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浙江新闻客户端等15家媒体和平台同时发布上线,吸引了6520万人次的点击播放,让神秘的“神话之鸟”变身“明星主播”。其间,网友们“云守候”观鸟,多镜头慢节奏地观赏到了中华凤头燕鸥在五峙山列岛的繁衍、生活状况。“真有意思呀。”“它们怎么睡觉,怎么孵卵?”直播中,网友们纷纷留言互动,为中华凤头燕鸥和“守鸟人”点赞。

  此番场景,让一直坚守在后台的袁伟斌欣喜不已。去年5月,舟山五峙山鸟类自然保护区数字化管理平台落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定海分局,办公室主任袁伟斌便担起了这份责任,以科技赋能全力推动五峙山列岛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数字化建设,特别是对中华凤头燕鸥的各项检测,以及保护区周边是否有渔船靠近或进行张网作业,并及时通过平台发出预警。“这套鸟类在线动态观测系统,对于各方面来说确实方便了不少。”对于数字化设备所带来的便利,袁伟斌深有感触。2019年,一次机缘巧合,袁伟斌加入了鸟岛“守护者”行列,每次一到鸟类繁殖期,他总是做好充足的准备,上岛巡护,并观测海鸟。

  上午8时许是袁伟斌出发的时间,检查装备、登船,经过近40分钟的时间,到达目的地——舟山五峙山鸟类自然保护区。“中华凤头燕鸥对生存环境有着极高的要求,如果因为环境发生了变化,导致自然繁衍失败,成鸟就很有可能弃巢,所以保持岛上的原生态是守护的首要任务。”这也意味着舟山五峙山鸟类自然保护区内不具备休憩、住宿场所,袁伟斌需要当天往返本岛,再加上中华凤头燕鸥属于夏候鸟,繁殖期在5月至9月,也正是舟山天气最热的时候,因长时间在烈日下巡护观测导致中暑,对袁伟斌和同事而言,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而让他们最心焦的是这个时期还是台风活跃期,若遇上雨天和大风天等恶劣天气,袁伟斌甚至不能随船只出海,也就无法掌握岛上的实时情况,无法展开相应的观测工作。

  2021年,在省林业重点项目“智慧鸟岛”建设指引下,定海中华凤头燕鸥守护工作持续步入了“快车道”,建设数字化管理平台提上日程,前端监控摄像头代替纯粹的人工寻岛,24小时坚守在舟山五峙山鸟类自然保护区,在对鸟类不造成任何影响的前提下,对鸟类进行自动抓拍、自动分析识别和标记,做到全天候24小时的实时观测。“有一次我们还观测到了‘蛇吞蛋’的自然现象,后来将这对自然界‘冤家’的影像视频放在‘慢直播’中,受到了无数网民的追捧。”袁伟斌万分感慨,这也让他觉得做这份工作非常有意义。

  “我们得到的是双向奔赴的惊喜”

  “站在礁崖上环视,漫山遍野的草丛、裸露的礁岩上,洒满点点滴滴的灰白色鸟粪。仰视,三四百只燕鸥和黑尾鸥在我们在头顶来回盘旋,发出阵阵叫声,身处其中,你会不禁感叹大自然给与的馈赠是多么美好。”回忆起五峙山列岛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见闻,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定海分局自然保护地管理科科长张剑恨不得用上所有美好的词汇。打开他的电脑,群鸟在空中翩然飞翔的场景跃入眼帘,他说,这是他对守护所带来意义的理解。“这是我们实施人工招引后,隔年在中华凤头燕鸥繁殖期间拍到的照片,就像和鸟儿们做好的一个约定,我们努力给它们一个更加适合生存繁殖的环境,它们给予双向奔赴的惊喜。”

  去年初,根据定海五峙山列岛海鸟保护论坛中专家提议,用人工招引的方法帮助中华凤头燕鸥在舟山五峙山鸟类自然保护区实现繁衍的建议,在经过一系列可行性调研,以及前期和各地的经验总结后,招引项目开始启动。鉴于中华凤头燕鸥的繁殖期一般在每年的5—9月,且喜欢在裸露的平整空地上直接下蛋,经过多方考虑,张剑与同事从3月开始持续对舟山五峙山鸟类自然保护区进行生境治理和人工招引的准备工作:登岛、选择招引地、去除荒草,放置几百只与中华凤头燕鸥同样大小的假鸟、配置检修模拟求偶声的鸟声回放系统、放置捕蛇笼、彻底灭鼠……

  因为种群的特殊性,每对中华凤头燕鸥每窝只产一枚蛋,繁殖过程中又常受天敌、台风等多方面因素干扰,雏鸟成活率较低,而对岛上的鸟蛋和雏鸟们而言,最大的天敌便是游隼、王锦蛇和老鼠。为此,张剑一行人便增加了岛上生境治理工作的次数,从往年的每年一次变为两次,并在日常的治理和监测过程中,逐渐了解中华凤头燕鸥的生存方式。“燕鸥是社会性鸟类,十分擅长集体协作。游隼追逐燕鸥时,燕鸥会群起而攻之;赶在台风来临前完成繁殖、孵化雏鸟,从而及时躲避台风;雏鸟一开始是双亲喂养,稍微长大一点儿,就开始上‘幼儿园’,诸多雏鸟集中到一起,由几只成年燕鸥看管,以规避危险……”聊起中华凤头燕鸥的话题,原本话不多的张剑总有说不完的话,在长时间的守护下,他已将这群鸟儿们看作是他“特殊的朋友”。

  “第一次看到招引成功、呼朋唤友结伴赶来的鸟群、第一次亲眼观测到中华凤头燕鸥幼鸟破壳而出,那些瞬间带给我的震撼和成就感都是很难用语言去形容的,这也让我更有动力去做好守护。”春节后一上班,张剑就为自己制定了工作计划:在去年的基础上“加固”延伸,持续通过人工招引技术,稳定栖息地状况、提升栖息地质量、提高繁殖成功率……

  2021年至少监测到成鸟46只,幼鸟15只;2022年实现了全球近距离招引同时繁殖成功中华凤头燕鸥的先例……一连串的成绩背后,是我区积极开展保护区发展的综合建设,全面提高保护区的各项硬件设施及自然保护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辖区中华凤头燕鸥栖息地守护力度的最好佐证。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后半辈子就想做好这件事”

  每年的5月至9月,若天气适合出航,早上8时准时从本岛出发,带领船员们驾船驶向西北7公里外的灰鳖洋海域,围绕大五峙、小五峙、丫鹊山、馒头山、龙洞山和无毛山等岛屿的周围海域开展巡查工作,守护岛上繁殖的海鸟不受过往渔船的惊扰,直至晚上6时许回家。这是巡护船长陈养忠的固定路线,这条线路,他已经坚持行驶了20余年。

  现年62岁的陈养忠是土生土长的定海人,年轻时经常驾驶运输船出海,因为出海期间,经常会经过五峙山列岛,所以对这片区域有着不一样的情感。随着定海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五峙山列岛逐渐成为众多迁移候鸟落脚繁衍的“家”,甚至还引来了“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随之这片区域被划定为舟山五峙山鸟类自然保护区。20余年前,得知政府想要组建一只巡护队伍,一直对中华凤头燕鸥有着好奇心理的陈养忠第一时间报名加入。起初,陈养忠的家人无法理解,为什么要放弃每月一万余元的收入,而去参与巡护工作,直至陈养忠向家人描述了自己在工作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巡护工作所带来的意义。

  “5月以后,经常能在空中看到一群群飞翔的鸟,遮天蔽日,熙熙攘攘,画面很震撼,特别是中华凤头燕鸥,成鸟给幼鸟喂食……”时至今日,对于第一次亲眼看到“神话之鸟”的场景,陈养忠依旧记忆犹新。那是陈养忠驾驶巡护船的第四年,他如往常一般出海,行驶至保护区时,他眼尖地发现了长相特别的鸟,中等体型,黄色的嘴尖端黑色,冬羽额白,顶冠黑色而具白色顶纹,使枕部成“U”形黑色斑块。“我听专家讲过,这就是中华凤头燕鸥,还不止一只。”自从驾驶巡护船以后,陈养忠恶补了中华凤头燕鸥的知识,中华凤头燕鸥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物种,是海洋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它们的捕食成功率、食物丰富度、繁殖成功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海洋表层鱼类种群的繁殖情况,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指标。

  如果说这时候的陈养忠对这份工作还是新奇成分居多的话,随之遇到事情,让他深深的感受到自己从事这份巡护工作的意义。“早年前,总有人偷偷上岛捡鸟蛋。我自己也经常在劝,有些人会不理解,有的时候还会吵起来,想想如果没有我们巡护的话,这后果真不敢想。”自此,陈养忠在巡护的时候,更加专注于守护鸟岛,他说,“我后半辈子就想做好一件事,守护这片美好的土地。”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守护好这些碧海蓝天之间的精灵只有“逗号”,没有“句号”,让定海人和鸟类和谐共生,为定海高质量发展增添几分生态绿意。


今日定海 一版要闻 00001 一群人一件事一方守护 2023-02-06 2 2023年02月0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