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起来“走”出去
城东街道激发文化礼堂造血功能
本报讯(记者 黄婷 通讯员 周璟)“当时我们在海上看到了一个救生筏,里面有人在招手求救,海上的浪又很急,要救援就会变得很困难……”近日,在城东街道小碶村文化礼堂活动室,第七届舟山市定海区道德模范谢麟为定海区滴水公益服务中心的近30名小志愿者分享了他参与的救援故事。
近年来,像道德模范分享会这样的活动,在小碶村文化礼堂内不断开展。小碶村不断挖掘内生动力,动员道德模范、乡贤达人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丰富文化礼堂内涵。“村里有不少热衷艺术研究的乡贤,我们就把他们发动起来。”小碶村党总支委员王斌说,不少乡贤精通书画,他们就在文化礼堂内专门开辟了一间书画室,供大家开展活动、交流,不定期地为辖区居民提供书画义务教学。还有部分熟悉定海城东片区历史的乡贤用文字记录这一片区域的历史变迁,并通过开展文化课堂的形式,向青少年讲解定海的城市变迁。
除了挖掘内部人才资源和区域优势,小碶村还积极走出去,寻找社会组织的合作参与。“我们小碶村有活动场地,而区滴水公益服务中心有运营项目,也有人员等活动资源,两方合作可以称得上是双赢。”据王斌介绍,合作以来,由双方共同策划的各类红色主题研学、暑期儿童安全主题教育、共植绿树等特色活动持续开展,全年活动不断。同时,双方以小碶村文化礼堂为活动阵地,将志愿服务活动带出文化礼堂,走进小碶村及其周边村(社区),为群众提供多类公益服务。
两方的深度合作也吸引了檀枫小学教育集团城东校区、舟山市中医院、驻地部队、相关企业等小碶村辖区结对单位的加入,更多的志愿资源得以整合,阵地效应在各类活动中得到不断提升。
据了解,城东街道分布有多个城中村,如何提升文化礼堂的阵地运作效能一直是该街道的重点工作之一。“我们在打造文化礼堂的过程中,主要也是考虑礼堂本身的地域、人文等特色优势,从而探索建设模式。”据城东街道党工委委员俞欣介绍,在推进文化礼堂建设的过程中,街道有效利用地域相近、人缘相亲等优势,以洞桥村和胜利村为试点,联建“同心”文化礼堂,并引进第三方运营,实现礼堂管理专业化,而在小碶村文化礼堂实施社团合作运营模式则是该街道根据该文化礼堂已有资源特点探索的另一种社会化运营形式。接下来,城东街道还将探索更多符合辖区文化礼堂发展特点的运营模式,依托“礼堂管家”、结对走亲等方式,真正让文化礼堂“活”起来“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