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礼堂“动”起来乡村幸福生活“亮”起来
马岙街道多举措打造文化礼堂特色品牌
![]() |
本报讯(记者 胡思佳 张艇 通讯员 柴莹莹 李霞 文/摄)近年来,马岙街道依托文化礼堂特色品牌打造,将文化礼堂与当地特色文化相融合,积极探索文化礼堂社会化运行,不断扩容文化阵地、充实文化力量、释放礼堂效应,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助力农村精神共富。
马岙街道首场文化礼堂“幸福集市”品牌系列活动近日在马岙村文化礼堂展开,活动以志愿服务为主,来自马岙街道心连心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与不少有手艺的爱心人士、热心村民一起,为辖区群众带来免费理发、量血压、缝衣等服务,受到了群众的欢迎。“我上午8点多就来了,头发长了特地过来理发,剪得特别好。”现年64岁的村民王女士一早就来排队,记者见到她时,志愿者刚为她做好了“造型”,看着自己的新发型,王女士竖起了大拇指。当天,村民赵女士拿来了两双鞋跟损坏的皮鞋,在志愿者的巧手下,皮鞋焕然一新,“除了鞋跟,其它地方都完好,丢了可惜,没想到这次活动还有修皮鞋服务,真是太好了。”赵女士坦言,如今贴心的服务能在文化礼堂定期展开,让她倍感幸福。
这是马岙街道打造文化礼堂特色品牌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马岙街道以“文化礼堂、精神家园”为核心,不断探索文化礼堂发展新路径,提升文化礼堂使用效能。为了让文化礼堂更好地“动起来”“热起来”,该街道结合各村自身独特地域文化特色等,像五一村文化礼堂“书香礼堂”、北海村文化礼堂“乐享礼堂”、三星村文化礼堂“古韵文体”、三江村文化礼堂“礼堂有戏”为特色品牌进行打造,固化礼堂活动。同时挖掘特色团队,扩容文化阵地,整合文化礼堂周边资源,吸纳特色点位打造文化礼堂的分馆等,使文化礼堂真正成为聚人气、惠民生、兴文化的精神家园。
“‘幸福集市’是今年街道在文化礼堂开展的主题品牌活动之一,我们根据各村实际,以‘一月一集’的方式,开展志愿服务、文艺演出、手作展示、特产展销、共富直播等活动。”据马岙街道党工委委员陈文杰介绍,该街道还将组建“礼堂伙伴”资源库,盘活辖区资源,构建社会化服务矩阵,实现点对点定向结对“全覆盖”。同时,街道还将引入“礼堂管家”服务,采购专业性的文化服务,在各村文化礼堂中拓展个性化模式,如马岙村文化礼堂社团入驻模式、团结村文化礼堂产业经营模式等,不断提升文化礼堂的使用效能,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