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辉荣:企业转型路上的“拓荒者”
——“劳动者风采”系列报道⑤
![]() |
![]() |
□记 者 尹倩倩 王胜
通讯员 关 明
他挺立工艺优化、节能减排前线,让绿色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动人底色;他投身数字化改革前沿,助力企业创新发展,勇立时代潮头;他扛起人才培养重任,发挥出技术能手应有担当。他,就是舟山市7412工厂生产副总经理任辉荣。
走进舟山市7412工厂的生产现场,机器轰鸣,偌大的综合车间里数十台自动级进膜机、数控车床等生产设备正按拟定程序自动作业,每条生产线上仅有三五名工人守在关键节点。“一早找任总审批材料,他就不在办公室,铁定又到生产现场来了。”跟随舟山市7412工厂设备动力科主任刘稷的脚步,记者在搓丝车间见到了任辉荣。“他每天‘雷打不动’到现场巡查,不是在查看设备运行状况,就是到各个班组检查安全生产记录。”刘稷补充道。
舟山市7412工厂是国内汽车用紧固件主要生产厂家,近年来,伴随着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速度加快,汽车紧固件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唯有创新才能找到出路。秉持着以创新促发展的理念,已晋升管理岗位的任辉荣每天都会扎在生产一线,通过与工人面对面交流、观察生产过程等,改进环节、定下攻关方向。“刚进厂时我是一名一线操作工,当时整铁箱的产品和六米多长的钢筋,我们都靠肩扛手抬,辛苦不说生产效率还不高。”回想起30余年前的生产场景,任辉荣历历在目。上世纪80年代,中国汽车产业步入规模化生产。当时,“7412工厂”与“天津夏利汽车”建立合作关系。1988年,“夏利汽车”由于增产,急需在两三天内凑齐10余种总重100余公斤的紧固件。为了不耽误合作厂家的生产进度,7412工厂加班加点才赶制出这批紧固件。
2020年,任辉荣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成立,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技术改造,助推企业跑出“加速度”。作为该工作室的领办人,任辉荣带领成员以工作现场为“土壤”,以技术创新为“养料”,边工作边总结提炼,在一个又一个项目中打磨团队。
接地螺栓螺母自动化改造、高频自动淬火工序自动化改造、水套丝堵工艺改进……任辉荣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取得的一项项成果,也推动着企业在智能制造方面的陆续投入。目前,工厂生产现场的智能设备应用占比已达到70%左右,生产效率较以往提高了3倍以上。“为了跟上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步伐,他时刻关注最新动态,不仅到外地工厂参观学习,一有空还查询各类资料。”通过任辉荣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成员周兵,记者了解到,任辉荣还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每个月定期开展头脑风暴会,每次还会设定一个研发过程中碰到的瓶颈问题作为议题,共同交流讨论,不仅为企业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还将一大批车间、班组中想钻研、能钻研的优秀技术人才汇集到这一平台,不断扩大职工创新工作的覆盖面。
“如今占地3.3万平方米的三期智能工厂建设进入了设备安装阶段,我们正在致力打造全智能化的立体仓库,我也一直在查询各类资料,找寻能‘量身定制’的厂家。”任辉荣说,从一线的操作工、技术人员,走到今天的管理岗位,他的初心始终没有改变,为的是工厂发展壮大和高质量发展,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在他看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制造行业成本的持续增加,未来企业面临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他将带领生产团队及工作室成员,寻找企业新的增长点,通过设备工艺的提升,实现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安全系数的提升。
扫码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