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定海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五山水利,“绣花功夫”迎新考

  □记者 黄婷 通讯员 陶适 林燕 姚凤 范偲慧 迟名尊 文/摄

  定海中心城区被东山、长岗山、擂鼓山、海山和竹山五座山体环绕,五山水利工程以这五座山体为框架,一体推进“上拦、西调、中提升、内循环”四大工程,以蓄泄并重的统筹思维,系统解决城区上游山体拦蓄、中游河道蓄水、下游出海口行洪、城区排水“毛细血管”不畅问题。经过3年的建设,五山水利主体工程于今年5月27日正式投用,由 “上拦”截洪渠的施工便道演变而来的东海云廊全线开通。台汛期即将到来,该工程“上拦、西调、中提升、内循环”的防御组合拳将综合发力,为城区筑起一道坚实的防汛安全防线。

  畅通“大动脉”

  应急排涝能力大幅提升

  去年12月底,随着城北水库至虹桥水库分洪隧洞完成最后2米的爆破,五山水利工程(东海云廊生态带)“西调”分洪隧洞实现全线贯通;今年5月底,位于城北水库的提升泵站完成主体建设;6月初,红卫水库至城北水库分洪隧洞完成衬砌施工,红卫水闸、启闭机等完成调试,实现正常运行。

  目前,在城北水库提升泵站,水泵机组、拦污栅、电动蝶闸等设备均已完成安装,相关工作人员连日来进行通电测试,确保设备尽快运行。“有了‘西调’工程的加入,能让我们更加灵活地统筹调度城北、红卫及虹桥三个水库的蓄水。”定海区五山水利工程(东海云廊生态带)建设指挥部相关工作人员说,“西调”工程的提升泵站含5台高压混流泵,设计流量达5万方每小时。在遭遇强降雨时,可通过提升泵站和分洪隧洞,将红卫水库和城北水库及周边上游山体来水科学合理地分流至库容较大的虹桥水库,最大程度避免城北、红卫水库的溢洪风险,从而减少进入城区的水量,保护下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4月15日入汛前及梅雨影响期间,指挥部工作人员多次对“上拦”截洪渠及生态水池等水利设施在强降雨下的水位、密闭程度等情况实施现场查勘,查漏补缺存在的问题。6月7日晚,区水利局工作人员对城区“中提升”3个强排泵站开展运行调试工作,确保所有设备处于最佳运行状态。

  “‘上拦’截洪渠可拦蓄七成左右山丘洪水,‘中提升’三个强排泵站的加入,使得城区强排总流量可以达到每秒72立方米,定海主城区强排能力提升80%,‘西调’工程在24小时内,可将一个城北水库的水量分到虹桥水库。”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说,去年台汛期间,“上拦”18.3公里长的截洪渠全线贯通,有效拦蓄疏导上游山体来水,“中提升”城东河、新河、卫海3个强排泵站投入使用,24小时不间断行洪,有效提升了城区河道的行洪能力,工程经受住了多个台风带来的强降雨的考验,让城区免于汪洋一片。今年五山水利工程整体投入使用,城区防洪排涝效果将会进一步显现。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疏通“毛细血管”

  数字赋能治水智慧化

  如果说“上拦”“西调”“中提升”打通了城区的“大动脉”,那么,实施“内循环”则是疏通城市排水的“毛细血管”,打通了城市排水末梢。去年9月台风“梅花”影响过后,我区在对城区多条道路实施管网改造的基础上,对易涝区域开展排摸,陆续对这些区域启动管网改造施工。

  日前,在城市新境小区周边的海院路,施工人员加紧铺设内径1000毫米的排水管,并同步实施强排泵站的管道开挖作业。“城市新境小区南门的排水沟已完成施工,后续还会在小区内新增排涝泵2台,单台流量在1000立方米/小时。”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市政设施管理科(河道管理科)科长毛一奇说,通过增设排水沟、大口径排水管和排涝泵,能让该治理点的地下行洪能力大幅度提升,加快强降雨时期积水的排河速度,预计7月15日可完成主体建设。

  “我们排查后发现,城区易涝区域大多数都存在管道老旧、破损、管径较小等原因导致排水能力不足等共性问题,部分则是由于地势较低导致水排出困难。”区城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蔡益帆说,去年,他们陆续完成了留方路、西溪岭路、林海书庭等3个城区易涝区域的治理。今年,陆续对帅棋弄、桑园弄、机场路1号、蟠洋山路等6个城区易涝区域开展治理,或对原有管道、沟渠进行疏通、更换,或增设600毫米至1000毫米管径的排水管及提升泵,提升这些区域的行洪能力。目前,已完成东山路东侧排水沟敷设施工,及白虎山路排水渠道疏通、排水管道局部更换、沉砂池新建等施工。蟠洋山路及茅岭公寓的易涝治理施工将分别在7月10日和8月完成。此外,位于新桥路的畚金强排泵站也已完成基坑开挖、泵室底板浇筑、箱式变压器的基础制作,正进行设备安装,预计7月可完成建设具备抽水能力,届时畚金区块的水将不受洋岙河高水位河水顶托限制,可借助该强排泵站将水强排至河道。

  配合硬件工程建设,去年,我区还同步投用“台风智防”系统,实现防台的一体化、集成化、智能化。其中,内涝风险监测预警功能在去年的台风影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该系统将实现“2.0版本”升级。“目前,我们正在测试‘桌面推演’功能,后续这一功能会被增添到系统中启用。”区水利局办公室副主任李贤东说,在桌面推演中,第三方机构的技术人员以2019年“米娜”台风开展模拟,从台风生成至台风离开的全过程中,工作人员都能从中直观看到降水量、河网水位、海水潮位等实时状况,并根据水利模型,对易涝区域等受淹程度开展预测,预发预警信息至相关责任人。“每个等级的应急响应下,各部门该做些什么事情,系统也会一一列举,提供指南。”李贤东说,系统将为政府的决策和各相关部门防台防汛提供更精准的数据和指导。

  该系统还构建了定海中心城区数字孪生体,通过航拍器录入了整个定海城市的三维模型,并构建水利工程优化调度、城区河网、风暴潮等水利工程专业模型,可以自动模拟台风影响下未来3天水库水位上涨幅度、河道满溢情况、沿海涌浪的高度及易涝点受淹范围,为工程调度及指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开启“数字治水”新模式。

  防汛观景两不误

  “水利+”之路越走越宽

  在五山水利工程“上拦”18.3公里长的截洪渠和箱涵建设时留有施工便道,而后便道变绿道,东海云廊应运而生,市民能在云廊上欣赏由水利设施变身的精致景观小品,身临其境了解和感受“五山水利”。

  如今行走于满目皆绿、鲜花烂漫的云廊,不难发现,靠山壁一侧规则地铺着的一块块的蓝色“井盖”与蓝色沥青道路相接,“井盖”下用于拦截山体来水的截洪渠。在长岗山段,一块块长方形透明玻璃有序地镶嵌在廊道正中央,望进玻璃,眼中所见并非山下的风景,而是空旷的箱涵,山体水流充足时,还能看见山上来水从箱涵中流向下游。

  在云廊沿路的诸多景观节点中,能发现不少由水池演变而来的水生态景观。“特别是长岗山,因为有很多的生态水池,大多都承担着调节蓄水的功能,因此我们在打造的时候,在不破坏其功能的基础上,特意‘包装’了这些水利设施,让他们也变成云廊上的景观。”指挥部综合协调工作组副组长洪珊儿举例道,长岗山段的“鸟鸣涧”景观节点,生态水池被打造成定海五峙山列岛的岛型,用假山塑石还原鸟类的栖息地,放置了120多只燕鸥仿真模型。遇上丰水期,山水还会从假山上顺流而下至池塘内,让整个景观更具灵动,市民能体验到在“鸟岛”观鸟的乐趣。像“鸟鸣涧”这样由生态水池演变而来的景观节点并非个例:长岗山段的“高岭石溪”“拖雨潭”“石门水塘”、擂鼓山段的“魁星点斗”等,均是在生态水池的基础上,结合每路段特色主题而打造的水生态景观。

  在长岗山段沿线,还设置了管涵造型的坐凳及箱涵结构展示廊,让市民在休憩的同时了解到大型箱涵及其作用。全段还设有3段可供市民沉浸式体验的行洪廊道,市民可亲身感受这一水利工程的壮观。值得一提的是,在"台风印迹"景观节点处的行洪廊道,其中一根立柱上还标有刻度,标记着去年台风“梅花”过境定海时,箱涵内的过水水位。

  在“中提升”新河泵站不远处,也有一处与强排泵站相关的休闲小广场。与东海云廊上如出一辙的彩色沥青步道供市民散步休闲,步道不远处,地面镶嵌着大幅圆形透明玻璃,透过玻璃便能看到工作井内与泵站配套的地下压力涵管的部分面貌。一旁,几个直径2.2米的破损地下压力涵管变身成景观设施,让市民能更为直观地感受到工程的壮观宏伟。


今日定海 一版要闻 00001 五山水利,“绣花功夫”迎新考 2023-06-30 2 2023年06月3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