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行云廊 品读文廊 共享共富”主题征文比赛作品选登(小学组中学组一等奖)
定海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中心 定海区教育局 定海区融媒体中心
![]() |
扫码看获奖作品 |
《舟山的城市新名片——东海百里文廊》
作者 定海海滨小学五(4)班 朱淼 指导老师 姚赛红
暑假前,爸爸带回来一张《印象定海手绘地图》,告诉我定海除了东海云廊,现在还有东海百里文廊,暑假值得去饱览一番!
风和日丽的一天,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百里文廊岑港段。如今的岑港因文廊变得异常热闹。走进司前老街,几排装潢一新的店铺映入眼帘,古朴的风格,各具特色的摆设,都吸引人驻足停留。店铺前,讨价还价的声音不绝于耳。沿着司前老街向前走去,一股芬芳扑鼻的香气迎面扑来,随之满池的荷花瞬间跃入眼帘。一阵微风拂过,几朵荷花正得意洋洋地左右摇摆起来,宛如一位位穿着绿色裙子的仙女正在翩翩起舞。荷塘再配上垂柳、小桥流水,煞是好看。你们知道这片荷塘的名字吗?它叫“藕遇白龙”。原来,在这片荷塘的不远处,便是有名的白龙潭。
听!哗啦啦……白龙潭的飞瀑倾流而下,像一场永不停歇的雨,闪耀着夕阳的光辉,虽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观,但在盛夏的微风里,却带给我们沁心的清凉。夕阳透过枝叶投下斑驳的光影,林间蝉鸣悠扬,青山叠翠,奔腾的山水沿着蜿蜒的水道川流不息。传说这里求雨祈福自古以来都特别灵验,白龙潭也因此得名!
这里既有着神秘古老的传说,也拥有着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看,陈家大院里面,一曲栩栩如生的皮偶戏上演了。人们时而泪水涟涟,时而捧腹大笑,时而扼腕叹息,时而拍手称快。一曲皮偶戏下来,人们仿佛身临其境,离开大院,个个意犹未尽。
文廊的美不仅因为它美丽的景色风光、动人的历史故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因为它有形式各异、极具特色的共富工坊呢!
你瞧,“好岑光”共富工坊线下实体店里,岑港街道特色农产品推介官正热情地在线上直播,向网友们介绍着“马目西瓜”“烟墩稻米”“册子鮸鱼”等特色产品。
再看,路边的“好岑光”无人售卖点上更是人气十足。可爱的孩子,穿着时尚的年轻人,鹤发童颜的老年人将摊点围了个水泄不通。我们也凑上前去,你瞧,这里是新鲜上市的玉米,色泽诱人的小番茄,那里是极负盛名的马目大西瓜,营养丰富的土鸡蛋,还有当地村民自制的菜籽油和米酒……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新鲜的农产品,公道的价格,吸引了无数游客驻足品尝购买。摆摊的老农称重、打包,忙得不亦乐乎,听着手机上那“滴滴”收账的声音,个个脸上笑开了花。
是呀,东海百里文廊不但让我们领略了家乡不同寻常的美,还将共享共富的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如今,它已经成了我们家乡那张亮闪闪的新名片!
东海百里文廊,
风景秀丽无双。
历史非遗珍贵,
带动经济消费。
实现共享共富,
舟山动力十足!
《百里交融 乡村蝶变》
作者 定海小学教育集团昌东校区六(6)班 马卜凡 指导老师 黄林华
轻风和煦拂面,蓝天白云环绕,全长100.2公里的东海百里文廊串联起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海岛乡村,一幅共富画卷正徐徐展开,无不透露着独有的韵味与风范。
沿着蓝橙相间文廊特色标志路线,不知不觉来到了沿线古树观景节点——古樟驿,据说这是古代学子前往虹桥书院的重要驿站。“十步一景,百步一驿”,我们怀揣砥砺执着之志,谋共富乡村蝶变之路,文廊无不彰显着奋起在新航道上的蓬勃活力。
绘乡村清新画卷
进入叉河村中,漫步在清一色的沥青路上,放眼望去黄墙黑瓦的古寺庙掩映在繁茂的香樟树下,显得格外醒目。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亦或是时代的雕刻,寺庙的瓦砖、墙壁有些破旧、斑驳,但挡不住打磨成文化盛宴最靓丽的底色。
古樟树遮蔽下的古驿站静默着,棵棵古樟树格外惹眼,树干粗壮、树叶青碧、树冠亭亭如盖,连成一片,成为这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远处,老人悠闲自在地摇着蒲扇,小朋友不亦乐乎地玩泥巴,古朴的乡村气息扑面而来,伴随着耳旁潺潺的流水声,如同悦耳动听的协奏曲,“自在飞花轻似梦”让人陶醉其间。
谋乡村蝶变之路
文廊沿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政府因地制宜培育了颇多地方特色品牌,古樟驿就是其中建立并重点打造、具有辨识度的优质名片。踱步进了“翁山丰物”共富工坊,里面陈列了琳琅满目的农产品、特色小吃、传统工艺品等,这些都是当地村民的劳动成果。令村民们喜笑颜开的是,文廊乡村旅游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游客,借力共富工坊等多元业态帮助他们实现经济增收,文廊的建设同时为村里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听妈妈说,从她自身工作职能出发,正全力在助推“古樟驿”打造商标品牌优势,希望依托品牌赋能路径,实现产业兴旺带动乡村发展凝聚强劲动力呢,我真为妈妈感到自豪呀。
促乡村共建共享
古樟驿是融合特色深入践行“共建有你、共富有你、共享有你”鲜活理念的一个缩影,还有更多的主体联动周边,发展如餐饮、住宿,推出当地特色乡村旅游精品路线、研学路线等产业与村民利益联结,实现多元主体的共享发展成果,在全方位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中,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感受轻风拂过的恬静,乡村振兴路上,让我们共同感受东海百里文廊与乡村建设的交融之情,为古城共富之路勾勒浓墨重彩的一笔。
《云在山海间》
作者 定海五中九(5)班 陈科睿 指导教师 刘芳
如果有一天,我站在时间的尽头回望来处,我会如何形容这个夏季?堆叠的课本、窗外的蝉鸣、西瓜清爽的滋味……还有蓦一抬头,撞见吹过山吹过海的风,正吹起了一角绿树掩映的人间锦绣花鸟乡。
漫行于东海云廊,远处是云海涛涛、山峦叠嶂,近处是泉水淙淙、小路蜿蜒,明丽的七彩栏杆将无边风物连成一线,也悄悄串起了古与今,诗与人,悠远的历史和被希望照亮的未来。曾经泛滥的水患变得温驯起来,就连强台风带来的强降水都开始学着“识趣”,不再在城区内徘徊不去;精心打造的云廊正朝着更优美、更安全、更宜居的方向,重塑着古城的格局,城市边界的延伸让“一日游遍一座城”成为可能;昔日沉寂的山岙焕发出新的生机,千年积淀的海洋文脉正熠熠流淌于诗意飘洒的山海盛景,无不彰显着此处深厚的人文底蕴。
放眼看东海百里文廊,起始于定海区白泉镇摩鼻岭西侧,一路向西,穿过昌国、盐仓、双桥、岑港、小沙、马岙、干览、白泉,最终又与起点汇接。悬泉飞泄的绝壁深潭、白墙黛瓦的江南院落、山水清灵的田园风光、高树浓翠的古老禅寺和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文廊集市……“绿水丰涟漪,青山多绣绮”,千年古城的风采正不紧不慢地,向世人欣欣然展开。
云廊也好,文廊也罢,她们无疑是极美的。
美在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美在此间人们的质朴品行,更美在其拳拳为民的底色。“以前我和老伴只能到镇上售卖(白枇杷),如今文廊连到村里,我们都能在家门口做生意,真是轻松太多了!”新闻里以卖白枇杷为生的青龙村村民兴奋地说道。这声音像是风过树林沙沙的细响,乍听是一叶两叶,实则是十树百树,千林万林。
云起是仙境,云散是人间。畅通无阻的云廊文廊,也畅通了千家万家的致富路,吹过山、吹过海、吹过云间的风,最终是翻开了海岛乡村蓬勃发展的新篇章。
在东海云廊9号入口有一尊石像——张信,字彦实,号诚甫,定海城关状元桥旁人。这位明洪武年间的同乡状元郎曾在奉旨复查“南北榜案”中坚持原则、刚正不阿,被家乡人民感念至今。他仍是青年人的模样,身着官服,手持书卷,目光炯炯,眺望远方。他似乎在问:“我不在的日子里,家乡有变得更好一些吗?”
我看向他,相信他能听到我心底默念的回答:
家乡很好,未来还会更好!
《廊之灯》
作者 定海七中九(4)班 钱学宸
夕阳西下,最后一缕光渐渐从火烧云上溜走,云廊上的灯接替了阳光,点亮寂寂的夜空。旭日东升,云廊上的灯火又让给了朝阳,让它带来新的光明。五山五云,灯的丝带将五云连于一起,也连接了过去与未来。
灯光之下,景是深沉而又秀丽的。以堆叠巨石为岸,辅以涧水淙淙于石下,更有数对仿真“白鹭”栖息于石壁上,仿佛有鸟鸣与水声相融一处,大有“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之意境;有一井,井口方而井台圆,叫做方圆井。井边又有一泉,泉水汩汩,终年不干涸,水尤清冽。一泉一井,暗含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擂鼓山上的路灯,是最令人喜爱的。灯全仿古代宫灯,灯光透过了描绘着的水墨山水,恍惚之间,梦回唐宋。琴棋书画,梅兰竹菊,宋韵文化贯穿于云廊。上山来,景观灯照耀着一幅幅铜板浮雕,重现了被古人沿用千年科举流程,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童生、举人、监生、进士。状元路上状元阁,灯光之下,更有状元游街、魁星点斗等的小品雕塑。千年以来,崇文重教的文化气息一直在舟山流传。定海虽小,但历史上依旧人才辈出。定海进士墙上,三十九名进士赫然在列,其中就有状元张信。新中国成立前后,更走出了殷鸿福,舒兴田等科学家。新时代的定海也依旧人才辈出,千年不变的是对文化的尊重与敬畏。
灯光照亮了泵站,蓄水池,行洪廊道、水库等节点,点亮了复杂的水利网络。依托东海云廊而建的五山水利工程,在强降水时将水快速排到海中,有效避免了水涝影响,防止了台风来时,路面积水深可没膝的尴尬情景再现。
“上拦,西调,中提升”的工程理念,建成了定海城区立体式排水排涝工程。功在当下,却可造福后世,远离水旱灾难。
灯光闪耀,一切的光都汇聚到了5月27日的那个夜晚。大、小五奎岛上一场烟花秀尽情演绎。面朝大海,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点燃了黑色的大海,照耀城市的夜空。面向古城云廊闪着灯光,环绕于五山之间,云廊下所闪耀的,是千万家的灯火。金风玉露,一夜鱼龙舞动,人们热烈地庆祝这东海云廊的正式竣工。天空的焰火与地面的万家灯火汇在一起,组成了更为绚丽、宏大的画卷。不必问这灯火为谁而亮起,灯火绚烂,光影勾勒出了这个伟大的时代,连接了过去,照亮了更美好的未来。
《心自明艳似春光》
作者 定海二中九(7)班 陈嬅凝 指导老师 于磊
我是一片叶,生于那长岗山上的古树。
生来无事,终日沉睡。偶然醒来,便在枝头舒展,远方苍山霭霭,紫气蒸腾,朦胧间听到声声鼓响。我心头一震,放眼望去,只见旗鼓开路,前呼后拥,最前边一人手捧圣诏高呼“恭喜张信老爷!金榜题名!状元及第!”,身后一少年郎脚跨金鞍红鬃马,头戴金花乌纱帽,身着大红袍。
于是我悄然从枝桠滑落,趴到那人的肩上,看他拱手作揖,神采飞扬,冁然而笑。“原来这就是状元。”我呢喃着,带着钦佩与惊喜——“要像他一样,心自明艳似春光”。
自此,我化作一缕风徘徊在张信身旁,看他鸿渐于干,谏诤直言,却怎知换来了杀身之祸,可我能做的只有缄默。我又随他魂归故里,回到这定海山,双手合十低头轻吟,喟然长叹……
状元的日暮穷途还未体会尽,又被那暴雨直倾而下,恍惚间,就直面了“聚贤亭”。而我正伏在一僧人肩上。他身穿长袍,佛珠吊挂,双手合十,静心打坐,名讳山宁。我环顾四周,朦胧间,听闻远方人语,有七人辩论于院中,他们神态各异,谈古论今。椅子上,一个叫三毛的女子率性自然,动作乖张,一腿架于椅上,扬着笑脸侃侃而谈,笑容绽放,心自明艳似春光。我也跟着狎笑,听他们博论。庭院中,积淀下一片人文底蕴。我不由心中颤抖,带着一种别样的滋味。风说,那是敬仰。我不明白,但我只是从杂草丛中偷偷向上望了一眼,内心便无比欢畅自豪。
再次偶遇,就是一群骑着自行车的小孩子把我捡起来。他们将我放在车筐里,想载我走这一程。我戏谑翻身,飞向远处。我看见了水蓝丝带、向日葵花海在摇曳、游览的人们信步闲游。他们都重复着:云廊,云廊,东海云廊。我想停下来,看看 “树抱石”究竟是怎样的奇观。或许我可以装成那一棵树的叶子,让全世界的人都看见;我还可以轻嗅路边的野花,栀子未开,蓝雪未泯。我挟着风,在状元阁上思状元,进士墙上颂进士,崇文桥上学崇文。我穿“文笔春秋”,觉笔墨纸砚镌刻古国历史,过“云汉为章”,为莘莘学子祈福。其章金玉,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勋章,在云边亮相。我跳上印章平台,那是说书人讲那“四书、五经、六艺、七谋”,我想凑上前去仔细瞧瞧,描摹“博学笃志”的字样;“扶云桥上欲扶云,扶摇直上九万里;鳌头魁星正点斗,莘莘学子祈宏愿”,是泱泱大国的文化传承!劝学中讲:“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我明了学不可坐而论道;怀古园明示:书山有路勤为径。只有立勤奋之足点,才可得学海之蹊径。
暖风拂起孩子们的衣襟,我听到他们的大喊,是——立长志!少年随暖阳春草,撒野奔跑,笑容明朗,心自明艳似春光。
我又回到了张信的面前,如今的他白灰雕像,手持文书,肃立望前,神态如故。难免黯然伤神,却又满怀希望凝视……“终有一天,我会成为你,超越你!”我目光坚定。
短暂留恋,我又入了繁华,在人们的口中,山坡的转角,路旁的告示,那些个字频频出现:五山水利,四大工程。那是历史积淀千年的海洋文脉。曾几何时,暴雨直倾小城,汪洋一片,时至今日我依然难忘那些画面,街道脏乱,脚步慌乱,人们不知所措,只可将沙袋作米粟,御不住洪兽之凶猛;如今,廊上水通天上水,五山水利成功建设,四大工程护城护家,变水患为水利,还这里一片碧水安澜……
我攀着云角鸟瞰世界,大路四通八达,车流井然有序。山,水,城,人,四方合一,风光无限。我看到了那些似曾相识而今已被刻入古书的人物,聆听如今刻于石碑的贤语,领略中华文化之华彩。记忆朦胧,覆上白雾,我却始终有一个念头:“去东海云廊走一走,要心自明艳似春光。我有我的路,我的状元路!”
《在共富路上,见美、见史、见富 ——游云廊有感》
作者 东海中学九(1)班 杨博宇 指导老师 曹朝霞
暑假,我与父亲共同骑行了云廊,沿途风景迷人,微风徐徐,游人繁多。依山傍海的云廊,一面是林木青葱的青山,一面是波光粼粼的大海,穿行在曼妙的山海风光中,身心无比舒畅。
说起东海云廊的由来,不得不说说定海的地势,它三面环山,台风期间易发城市洪涝,为了解决内涝宿疾,政府修建了五山水利工程,施工时留下的便道,经改造提升后,东海云廊应运而生。它除了作为截洪道外,还有许多迷人之处。
它是一条绿色游步道。去云廊上骑车、跑步、远足等运动已经成了定海人民的生活日常,每当在早起上学的路上,我远远地总能看到三五成群的人们披着橘色的晨光,沿着蓝色波浪花纹的绿道进行晨练。云廊还成为了举办体育赛事的热门场地,如千年古城山地半程马拉松挑战赛、长三角街舞公开赛等,来自全国各地热爱运动的朋友们,相聚云廊,我被那些散发着活力与热情的运动员们深深感染,加油鼓劲的同时也想上去较量一番。
它是一面历史的镜子。沿途分布许多历史古迹,如竹山段鸦片战争遗址,总是能把我拉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定海三总兵浴血奋战,终因弹尽援绝,壮烈殉国;真武山段的张信状元雕像,定海历史上唯一的状元郎,举手投足间散发着刚正不阿的硬气,擂鼓山段的武官像仗剑而立、威风凛凛,文官像温文尔雅、清新俊逸,我梦想着有朝一日也能像他们一样,成为栋梁之才。这些文物古迹沉默地诉说着曾经在定海发生的故事,有屈辱,也有荣光,这些通往成功的“台阶”,时刻激励着我勿忘历史、踔厉奋发。
它是一条城乡发展的纽带。随着生态、文旅、体育等业态在云廊上兴起,定海的共富路建起来了,这条共富路还延伸到了乡村,一条串联多个村落的百里文廊也建了起来,让曾经“养在深闺人不知”的古村、古树、古井、古寺、古迹等展现在人们面前,常常听到老百姓夸它是条“美丽路”。在叉河村的古樟驿里,我仿佛看到了古代学子来此求学,树下一片朗朗书声;在庙桥村的三毛文化园里,读着三毛的散文,我仿佛和她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景美了,游玩的人多了,在文廊沿线,村民们纷纷开起了农家乐、果园、驿站等,我看见一家老小来农家乐享受天伦,看见年轻的母亲带着孩子到果园体验采摘,看见外来游客聚在驿站里给家人采购纪念品。从村民乐呵呵的笑容里,游人不绝的赞叹里,云廊和文廊串起的不止是城乡,更是民心。
城市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从城市云廊到乡村文廊,定海这条共富路行稳致远,站在云廊之巅,我仿佛看见一条蓝色的缎带,正飘向一片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