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村“老”好了
马岙村获评2023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村
本报讯(记者 倪妮 王胜 通讯员 王静娜)走进马岙街道马岙村,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道路,村里的居家养老照料服务中心内,老人们聚在一起悠闲地看电视。不少老年人趁着晴好天气在村里的公园散步、锻炼身体……行走其间,记者感受到的是老人惬意的居住氛围。近日,该村获评2023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村。
据了解,马岙村现有户籍人口1480余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662人,占比44.5%。针对村里老年人口多的现状,该村积极提升基础设施,对主干道路面实施硬化,提升公共区域照明设施,改造无障碍厕所。目前,村内主干道路面硬化率达100%,5处公厕均实现无障碍改造,全村自来水入户率100%、户厕改造率100%。
不止是基础设施改造,马岙村还利用智能设备守护老年人安全。在马岙村村民林阿伯家中,记者看到,厨房和房间内分别安装了气感和烟感装置,水表箱内装有监测仪器。林阿伯手上佩戴有智能手环,显示着他的心跳、血压等生命体征。“这些仪器随时监测着老人家里和老人的情况,一旦出现异常便会提醒,方便我们及时上门查看。”马岙村网格员林贤告诉记者,林阿伯今年77岁,双目失明,日常生活起居由老伴照料,考虑到老人年龄较大且家庭情况特殊,村里为其安装了这些智能设备,希望为老人的生命安全“上锁”。
应老人之所需,解老人之所难。马岙村打造智慧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通过安装智能手环、水表检测、烟感检测、燃气检测等设备,将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硬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嵌入养老服务中,实现24小时全天候主动感知守护。同时,依托“网格微联心”智治平台和网格员,围绕老年人“需盼求”,在常态化巡查中,收集老年人急需解决的“小事儿”,开展便老利老服务。
乐享晚年,精神文化生活同样重要。马岙村坚持党建统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统筹资源配置,发挥马岙街道心连心志愿协会、助老自治团队等力量,为村老年人提供义务理发、生活保健等服务,结合“银龄互助”这一特色品牌,提供家庭综合个性服务,扩大共治共享“服务圈”,将资源、力量集聚到为老服务中,提升农村养老管理、服务和运营能力。同时,鼓励老年人成立气功队、锣鼓队、健步队等文体团队,组织“我们的春晚”、“文化走亲”等活动,为老年人构筑起自我展示的舞台。
“能让老年人老有所安、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就是我们建设老年友好型村的工作目标。”马岙村党总支书记林嵩说,下步,马岙村将继续提升基础设施,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辖区内老年人提供更贴心多样的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需求,托起幸福“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