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和美乡村焕发勃勃生机
▲上紧接第1版
在干览,修旧如旧的龙潭街带你感受满满的回忆与乡愁……
自2023年5月东海百里文廊全线开放以来,定海乡村已吸引市民游客近155万人次,原先的“深山冷岙”逐渐向“山水画廊”转变,成为一条“可读”“可看”“可品”的文化生态长廊。
凝聚多元力量
激发乡村活力
上个月,位于东海百里文廊马岙段沿线的“云上小筑摄影工作室”正式对外营业,这处由两层闲置农房改造而成的工作室简洁但不失温馨,一楼会客室采用木质调的古朴设计,二楼按不同的摄影主题室内布景,满足游客不同的拍照体验。
工作室主理人是一名“文艺范”十足的“90后”小伙王志楠,幼时农村山清水秀且恬静的生活,给他留下了美好记忆。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对马岙一见钟情。“当时来看一位朋友,到这里后就觉得马岙环境优美,原生态的自然风光,非常适合摄影拍摄。”王志楠说,特别是东海百里文廊全线开放后,沿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周边布局更为丰富,让他有了源源不断的拍摄素材。拍摄之余,他还会把自己的摄影作品通过微信朋友圈、“小红书”等线上平台发布,不仅推介了自己,也让更多的人了解马岙,了解定海乡村,也让更多年轻人向往乡村。
乡村的活力离不开新鲜血液的注入,如今,随着年轻人回乡创业逐渐成为潮流,咖啡馆、书屋、民宿、露营基地等多元化的“年轻业态”,让一批有格调、有温度、受青睐的乡村新空间落地生根、长出枝丫,让老村焕发出新活力。从事旅游业多年的庄颖莹在盐仓古樟驿开设了一家“樟树下”咖啡轻食吧,让更多的游客品尝定海特色美食;来自台湾的叶俊维因与三毛作品结缘,在三毛故乡开设台爸王卤肉饭,以自己的方式宣传三毛文化,助力东海百里文廊小沙段发展;“80”后张静波和朋友选择在风景如画的白泉如意香樟湾开启自己的创业之旅,通过开设“野玩森林”小院,带着孩子们以“野玩”课程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随着乡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也加入到和美乡村建设中,从“站着看”“跟着干”到“自觉干”的转变。去年,“有你定好”基层党建工作推进会暨东海百里文廊明星村党建联建启动,5个明星村揭榜共建项目,涉及干部培养、共富工坊打造、业态布局、民俗文化挖掘、旅游线路设计等领域,以党建联建助推乡村抱团发展。
与此同时,定海还以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紧盯偏远村岙服务盲点,分类组建专业服务队,通过携手幸福驿站,打造“同心暖岙”服务点,将志愿服务送进偏远村岙。在创新基层治理上,定海还以“全民掸尘”赛马机制,发挥村书记头雁效应,带动村民共同参与全域整治、文廊节点及村庄建设等工作中,提高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培育南谷秋韵等镇街、村社级文明实践品牌135个,激发治理活力,构建政通人和的乡村善治新格局。
探路共富密码
彰显乡村动力
行走在东海百里文廊串联起的乡村田野,田地内“共富田园”字样的自助售卖牌尤为醒目,走近细看,自助销售牌上还记录有种植户、品种、价格、采摘时间等信息,自助扫码付款,不仅让游客体验之余走进田间地头体验采摘乐趣,让本地农户足不出户就实现农产品田间直销。
“以往自家地里的瓜果蔬菜成熟了,大多会拿到附近去卖,现在基本不需要,经常有游客光顾。”王忠海是东海百里文廊白泉段的一名种植户,他告诉记者,自从东海百里文廊全线开放后,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明码标价的新鲜农产品深受游客喜爱,共富的春风也吹进偏远乡村的田间地头。
共富田园是2023年定海在东海百里文廊沿线探索打造的共富微单元,作为联农共富新模式,定海挖掘东海百里文廊沿线果园、菜园等特色农产品采摘资源,因地制宜为农户配齐一块文廊主线导视牌、一块田头温馨指示牌、一只小柜、一杆小称、一套农具、一个收款码的“服务六件套”,并以共富田园、共富集市等富农点位为基础,串联东海百里文廊采摘路线。目前,首批已在文廊沿线设置了18个采摘点位,通过加快推动共富田园的点位覆盖,让东海百里文廊成为一条村民增收致富、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共富路。
此外,我区还全力打好文廊活动、共富集市等组合拳,依托东海百里文廊资源,开展东海百里文廊自驾露营生活节、“东海福泉村·温泉草莓季”、马岙稻香节等特色活动,持续放大多元产业效应,加速释放“共富红利”。同时布局打造70个共富工坊,努力形成看得见、效益好、可持续的带富帮富共富平台,点燃乡村经营发展新思路,开拓乡村振兴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