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画现代化新定海的城市蓝图
——二论贯彻落实区委十四届五次全会精神
□本报评论员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日前召开的区委十四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要打造“产业更具优势、动能更为强劲、城乡更显活力、人文更富魅力、幸福更有质感”的现代化新定海,从五个方面为我们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定海实践新篇章锚定了目标,也为定海城市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擘画了蓝图。
党的二十大以来,我们全面开启中国式现代化的定海实践,架稳产业的四梁八柱,四类产业加速集聚壮大,海洋经济特色更加鲜明;构建全域文化旅游格局,系统实施中心城区景区化建设和“暖岙”文化生态旅游共富工程,东海云廊、东海百里文廊让区域内的美丽资源得以全景呈现、全面释放;集中力量攻坚防洪排涝、道路管网等民生关切,想方设法在“两廊经济”、“夜经济”中植入更多共富场景……实践证明,城市是发展要素集中、发展动力强劲、发展前景广阔的地方,城市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城市建设也成为打造现代化新定海的重要引擎。
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高质量发展是城市建设的核心要务,也是民生幸福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城市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全面推动各类生产要素的流通,通过统筹城市功能科学布局,不断夯实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城市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激活市场活力,通过古城微更新等城市有机更新,以及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的出现,进一步释放了市场发展潜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更丰富的物质基础。这其中,我们必须始终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牛鼻子”,持续推动城市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推动城乡融合、产城融合、区域协调均衡发展的同时,不断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定海人民。
城市的核心是人,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尺。当前,面对定海发展的新形势、改革推进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题中之义。从时隔20年重启的定海民俗大巡游活动,到首届状元文化周的成功举办;从老旧住宅小区项目改造解决的急难愁盼,到席地能坐等社区公共空间带来的欢声笑语;从幸福食堂实现城区“东西南北中”布局,到口袋公园里的人文关怀,“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深刻内涵在一件件民生实事中得到生动诠释。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是打造现代化新定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是让人民群众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所得、病有良医、老有康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以实绩实效解民忧、暖民心、惠民生,让城市的温暖之光照耀每一个家庭。把民生福祉放在突出位置,让各类外来人才、新市民和城市建设者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让大家在城市里安居乐业,不断彰显定海这座城市的温度。
归根结底,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生活幸不幸福是一切工作的重要评判标准。我们深信,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打造现代化新定海一定能在不久的将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