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定海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叉河,土特产搭出新“丰”景

——道不尽“村光”美系列报道①

  【编者按】

  新时代的乡村之美在哪里?今起,区融媒体中心推出系列报道“道不尽‘村光’美”,听一听村干部和村民们眼中的美丽“村光”,看一看定海独树一帜的村美民富新图景,感受东海百里文廊全线开通一年带来的乡村蝶变。

  □记者 黄婷 郑震 通讯员 潘大骞

  地处定海西南部的盐仓街道叉河村,北起长春村,南至虹桥水库。村庄被群山四面环抱着,又与叉河水库相依,叉河溪流横贯,滋养着良田,盛产茶叶、玉米、黄桃等特色农产品。

  去年5月伴随着东海百里文廊的全线开放,位于文廊盐仓段沿线的叉河村迎来了发展新契机——民房外墙增添了当地特色农产品丰收的彩绘;大片的农田里品种不一的农产品或萌芽生长,或静待收获;叉河水库大坝下22棵几百年树龄的古樟树群处,在保留生态资源的基础上,打造了草坪绿地及“翁山丰物”共富工坊、樟树下咖啡吧、叉河酒家等业态。

  “要我说,我们叉河村最美的‘村光’,那肯定是农产品。”眼前这个拍着胸脯推荐家乡“村光”的魁梧汉子,是叉河村党委书记冯东海。问及下这一定论的缘由,冯东海说,叉河的肥水良田使得这里的特色农产品四季不断档,去年以来乘着东海百里文廊建设的东风,这些土特产也成了村子发展、村民共富的新“丰”景。

  耳闻不如目见。冯东海带着记者来到该村毗邻文廊沿线的“定海山茶园”,郁郁葱葱的茶树,饱满肥厚的嫩芽。“这是我们叉河农特产品‘五宝’之一的‘定海山’茶叶。”转眼,冯东海对着手机镜头推介了起来,从茶园环境,到茶叶质量再到加工过程,每一道都详细地记录在视频中,以待后期放上网“打call”。

  去年,冯东海作为推荐官为叉河农产品代言的短视频在互联网上火了起来。除了茶叶,黄桃、玉米、青饼等近20种产自叉河的“土特产”逐渐打出了名气,热度也在“翁山丰物”共富工坊变现。和冯东海一起走进共富工坊,新鲜的鸡蛋、番茄、大蒜,农户自己加工的番薯片、腌萝卜、糟鱼等土特产满满当当地摆放在农产品展示区域。农户张养善带着刚从田间收获的蒜苗、豆角等当季蔬菜来到工坊,查看品质、称重、报价……5分钟后,根部还带着些许土渣的蔬菜成为了商品摆放在显眼位置。

  “以前我们卖这些蔬菜要一大早坐公交车去城区卖,卖不掉中午又要坐车挑回来,一天功夫就去了。”在张养善看来,去年5月文廊开通后,来叉河的游客多了起来,借助线下加线上售卖平台,自己地里的土豆、番茄、玉米等都不愁卖了。“去年光玉米就卖了几千块钱,今年已经扩种了,村里给我们发种子,还会统一收走去卖,那我们积极性肯定高了。”张养善笃定今年的收入肯定比去年多。

  “农业一直是我们的特色产业,去年我们统一流转了250亩闲置土地,引导村民种植本地特色农产品,这样一来,共富工坊全年的农产品供应量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村民也可以通过销售农产品增加收入。”冯东海说,自去年5月以来,该共富工坊已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为村民销售农产品超15万斤,吸纳村民就业30余人,就业人员人均月增收2200元,休闲旅游项目营业收入20余万元。去年,该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更是突破了120万元。

  今年,叉河村还将把这250亩土地打造成共富田园,统一种植黄桃,招募村里的农户进行管理,再由共富工坊统一销售和加工,形成特色农产品规模效应,进一步增强村级经济“造血”功能。同时,包含虹桥、叉河水库等环库步道在内的东海百里文廊沿线6.5公里景观带建设也将在本月完成建设,届时,村庄景观将进一步提升。

  冯东海期待着,更多的游客能到叉河,欣赏叉河的四季美景,品尝翁山“土味”山珍。


今日定海 一版要闻 00001 叉河,土特产搭出新“丰”景 2024-05-10 2 2024年05月1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