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定海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丰”景这边独好

  □记者 黄婷 刘琪琳 通讯员 叶珂妤 王思涵

  “现在定海的新农村环境很美,生态很好,我们闲下来去走走的地方是越来越多,光是沿着文廊都还一下子走不完嘞!”5月,踏着春光,循着东海百里文廊,市民结伴出行,或赏绿水青山的乡村美景,或寻一露营之地观山海壮丽……好不悠哉。

  自东海百里文廊开通以来,在“千万工程”的引领下,定海依托“暖岙”文化生态旅游共富工程,全面深化东海百里文廊建设内涵,绘就了一幅村美民富善治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交通+ ”加出了什么

  驱车前往位于岑港街道神话之鸟的马目生态村,驶过长约2.5公里,有着“文”图案彩色标线的观景平台道路,随着矗立于山脊的风车由远及近,烟波浩渺的大海、横亘海面的舟岱大桥及远处的五峙山列岛便出现在眼前。在风车露营地搭起小桌、支起帐篷,“一览众山小”的江湖快意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幸福之感扑面而来。

  今年,结合全市“一带一路一画廊建设”,定海以“交通+”为主题的东海百里文廊2.0工程全面启动,在原先1.0版本的基础上,在盐仓、双桥等9个镇街范围内,新改建41条农村公路,总里程达69.8公里,进一步补强我区农村地区的路网结构。这条由建设风力发电的施工便道改造而成的风车公路,便是2.0工程登场亮相的首条公路。

  随着该条公路的畅通,定海西海岸观光的交通制约被打通,昔日无人问津的“山岙岙”瞬间蹿红,游人如织。目前,神话之鸟马目生态村已建成多个风车露营地,前来露营的市民游客还能借由不断完善的路网,“打卡”山脚下人迹罕至的绝壁坎古村及散落村庄的古村落、古寺、神鸟觅食泥涂等原生态乡村景致。

  以路为媒。如“风车公路”这样的农村公路不仅通到了岑港,也同步通到了东海百里文廊沿线其余7个镇街。通过位于双桥街道的桥头施东高岭至蚂蝗山狮子岩景区道路,可至蚂蝗山天然氧吧风景旅游区远眺自然风光,聆听狮子岩传说;穿过东海百里文廊盐仓段古樟驿附近的古樟驿环库道路,可感受人水和谐的生态之美,遍尝当地的山珍美食……“荒道”变“游道”,越来越多散落各处的古村落、云顶风景、古寺古迹等乡村宝贵资源,因“路”被“唤醒”,联通全域、自驾可达的公共游览体系正不断构建。

  一路通,百业兴。乡村沃土成为了定海优化营商环境的新战场。去年11月在上海市同济大学举行的东海百里文廊产业推介会上,东海福泉村温泉体验馆(含温泉餐厅)项目、鹅鼻岭景区露营基地项目等5个项目成功签约,越来越多的优质乡村产业项目落户文廊沿线,烟火气正不断升腾弥漫。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海百里文廊带来的全域旅游环境提升也让在定海落户的企业家们连连点赞,给全区营商环境和招商引资增色添彩。

  “以前农村那种好看的风景很偏僻,很多路都不通,很少能说走就走。”对爱好短途旅行的市民姜先生来说,农村土路变坦途,只要有时间,就能开车直达可走、可观、可玩、可吃的景点,这让他和家人、朋友的闲余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他还感叹,以前定海农村只有假期才看到游人,而现在即使是工作日,文廊沿线的景点也有游人的身影,节假日更是用“爆”来形容。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生态产品原来可以这样变现

  在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位于白泉镇米林村的觅林古树园迎来了连绵不断的人流,也让米林村这个小村庄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觅林古树园是借助高铁时代东风精心打造的云廊沿线精品点位,移植了800余株舟山晚稻杨梅树,以及其它100余种珍贵树种,打造了杨梅采摘园区、炭山梯田遗址区、综合休闲活动区、农业景观游览区等,引入了村咖、露营装备租赁等业态。清新空气、乡野绿趣、孝子传说等人文自然元素叠加,让该露营地成功出圈,今年“五一”假期日承接游客量最高达到了20000人次。

  “以前这里就是一片荒山,怎么会有人来玩。”村民姚杏娣的家就在古树园入口处,原本闲散在家的她,随着古树园的“爆火”,在家门口摆起了小摊,迈出了增收第一步。

  觅林古树园的打造发展可谓定海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经济效益的方式之一。一年以来,定海立足自身丰富的生态资源,串联并系统整合人文古迹、河海树草、云顶风景等乡村宝藏元素,美丽乡村山水画卷徐徐展开。

  如何将“颜值”转向“价值”?定海全面盘活文廊沿线村集体资产,打造“白水”“内外庭院”“三毛梦里茶社”等网红打卡地,引入知山温泉民宿、稻海温泉体验中心及“偶遇”茶荟馆等多种业态,布局乡村艺术馆等文化点位,引育30余个乡村文旅融合业态,打造6处业态集聚点,共富业态呈现百花齐放之姿,“美丽资源”和“美丽经济”的双向转化通道加快打通。

  文廊沿线布局的共富工坊、共富田园、共富集市的出现更是让沿线村民和农户享受到了文廊的建设红利。“翁山丰物”“好岑光”等富有各镇街特色的共富工坊不仅为农户提供了蔬菜瓜果、加工农产品的直销平台,让农户农产品不再愁卖,更是通过直播等新媒体方式,向外推介本地特色农产品,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共富田园作为定海探索打造的一个共富微单元,以一只小柜,一杆小称等“六件套”标配走红文廊,不仅游客能买到舟山晚稻杨梅、皋泄香柚等传统名果及各类时令果蔬,也让土特产实现田间直销,农户“家门口”就能创业创收。随之打造的盐仓翁山丰物、马岙莫懊味“稻”、白龙潭·古窑公园、双桥温泉幸福集市等共富集市,更是以多元业态融合赋能村民增收致富。

  据统计,自去年5月文廊开放以来,已吸引市民游客近200万人次,建成文廊沿线共富工坊70家,吸纳闲置劳动力1500余人,以18家优质果蔬园为试点的共富田园已带动农户1800余户,助农增收350万元。

  “有你定好”赋能乡村治理

  去年底,“万亩果园土壤肥力提升、千名干部志愿下田劳动”行动在文廊沿线白泉、岑港、盐仓、小沙、干览5个镇街和金塘镇火热开展。来自49个区机关单位的1500名志愿者一起下田劳动,为舟山晚稻杨梅、皋泄香柚、金塘李等定海传统名果果树施肥,助力定海区名特优果品绿色高质量发展,并在行动中切实提升果农的认同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擦亮东海百里文廊共富成色。

  这正是定海在和美乡村建设中,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让党员干部更多在农村有所作为的行动缩影。去年,“有你定好”基层党建工作推进会暨东海百里文廊明星村党建联建启动,5个明星村揭榜共建项目,涉及干部培养、共富工坊打造、业态布局、民俗文化挖掘、旅游线路设计等领域,以党建联建助推乡村抱团发展。

  文廊是载体、共富是抓手、善治是目的。和美乡村的发展“秘钥”,不仅是村美民富,也是基层治理体系的迭代升级。以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定海推广“全民掸尘”“善治学堂”等党建统领的“善治+智治”的基层治理模式,创新“共富双考双评”激励机制,推动基层一线干部在全域环境整治、文廊节点建设等工作中比学赶超,带动村民共同参与村庄建设。

  紧盯偏远村岙服务盲点,大力开展“暖岙”行动,分类组建法律、医疗等7支专业志愿团队,推行网格服务免费代办等服务,深化幸福驿站建设,配置幸福厨房等一站式惠民空间,解民忧,暖民心。同时,探索打造“有礼定海 有你定好”文明实践全民参与新模式,依托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阵地,全域推广“一把扫帚大家扫”“众家水井众家筹”等善治微民约,形成“有事一起干,事事有商量,人人成风尚”的乡村善治新格局。

  美丽乡村的高质量发展同样离不开村党组织书记、乡土人才等人才队伍的建设。去年,全区各镇街通过举行“我为村社代言”擂台赛,比实绩晒作风、比成效晒落实、比亮点晒创新、比发展晒思路,进一步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盐仓街道叉河村党委书记冯东海带头在个人短视频平台卖力吆喝叉河20余种农特产,不仅粉丝大涨,共同涨的还有叉河村的游客数量及农特产品销售量,自去年5月以来,该村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吸纳村民就业30余人。

  继冯东海和叉河村“出圈”后,各村社党组织书记间的比学赶超之势“愈演愈烈”,纷纷用各自方式带村出圈。河东村党总支书记阮定定带领村干部,通过公开招商出租闲置土地、打通中药材种植加工全产业链、修复古宅做乡村旅游,让河东村集体收入超160万元;马岙村党总支书记林嵩牵头提议,在村内打造“智慧村社”平台,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庙桥村党委书记乐科龙带头挖掘三毛IP,变流量为“留量”……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选择走入乡村这片广袤的发展“沃土”,投身咖啡馆、露营基地等多元化的“年轻业态”发展中,成为新农人、创客等,为和美乡村的发展带来活力。定海青年董露回乡后,将都市咖啡馆与乡村相结合,在盐仓街道叉河村开了一家“咖啡+露营”模式的“自在小院”,为村庄带来了人流;来自台湾的叶俊维因与三毛作品结缘,在三毛文化村经营台爸王卤肉饭,以自己的方式宣传三毛文化;“90后”小伙王志楠则看中东海百里文廊马岙段的人文自然环境及日益提升的游客量,开设了云上小筑摄影工作室,满足游客不同的拍照体验……

  从绵延百里向方圆百里迭代升级,东海百里文廊的农文旅融合发展道路正越走越宽,以期成为惠及群众、推动共富的“黄金路”。


今日定海 一版要闻 00001 “丰”景这边独好 2024-05-27 2 2024年05月2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