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高手”云集斗茶场上见真章
![]() |
![]() |
本报讯(记者 黄婷 沈诗桥 周宇超 通讯员 叶珂妤 文/摄)鲜叶采摘、萎凋、揉捻、发酵、烘干……日前,定海区茶叶集聚加工园区分外热闹, 来自我区茶业生产主体、茶叶服务及培训相关企业的8组选手,全情投入到定海区茶叶(红茶)加工比赛中,比拼技艺、交流经验。这也是我区首次举办红茶品类的茶叶炒制技能比赛。
经过一天一夜的萎凋,茶叶被分发至各组参赛选手的手中,选手们开启了长时间的茶叶揉捻模式。“红茶的加工过程与绿茶是完全不同的,绿茶经过揉捻后,经过电热锅翻炒就能制成茶叶,但红茶的步骤更多一些。”据该比赛的其中一位专家裁判介绍,一上午的揉捻后,茶叶还将经过自然发酵、机器烘干等步骤,制成红茶。
赛程中,评委们全程观赛,对选手的操作过程和成品茶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及叶底等进行综合评定。赛前,相关专家对参赛选手进行了红茶加工技术讲解。“我在舟山做红茶差不多10年,但很多茶园都是以春茶、绿茶为主的,他们在茶青的利用这块是很少。”高学梅是茶艺会馆“茶人坊”的负责人,首次参加我区组织的制茶比赛的她告诉记者,作为单一制作红茶的经营主体,能在比赛中与其他选手开展红茶制作技艺的经验交流,并向专家请教专业技术,这样的机会难能可贵,也让她看到了定海红茶产业未来的发展希望。
近年来,我区积极创新定海山茶品牌与乡村茶旅的结合发展、茶企合作共富等方面,以“五雷禅茶”为代表的新一代茶企不断发展,茶叶已成为我区乡村特色产业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这几年,红茶的增长速率很快,目前市场对于红茶的需求是我区茶企从传统的绿茶向‘红’‘绿’相结合的过程。”据区茶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区农业农村局正高级农艺师邱立军介绍,我区的红茶产业从最初的定海山红茶到如今的普陀佛茶红茶系列产品,已经走过了近10年时间。其间,我区红茶加工量和加工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目前红茶的产量和产值基本上占了全区全季茶叶产值的1/5左右。
“今年以红茶为主题,我们组队多次到外地开展考察调研,探索并拓展销售渠道,同时组织农业科技专家服务示范团到茶基地开展培训、指导、交流,后期还会开展定海红茶推荐会。”邱立军说,成套的组合拳下,他们希望通过对红茶加工技艺、产业规模的提升、销售渠道的拓展,让红茶能够成为我区茶叶“走出去”的又一条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