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定海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长篇报告文学《逐梦远洋》首发式暨座谈会在定海举行

  本报讯(记者 胡思佳 王胜 通讯员 刘金纯)10月10日,由浙江省作家协会作为指导单位,舟山市文联、定海区委宣传部、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长篇报告文学《逐梦远洋》首发式暨座谈会在定海举行。作为第五届三毛散文奖重要配套活动,受到了国内诸多著名作家、评论家、学者、编辑等广泛关注及参与。浙江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叶彤出席首发式。

  《逐梦远洋》是国内首部以近海远洋渔业兴衰发展和海洋生态文明之思为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通过全景式记录舟山渔场的百年变迁,对近海和远洋渔业兴衰发展的史诗般记叙,深刻反映几代渔民的光荣与梦想,全面展现中国现代远洋渔业的崛起之路,娓娓讲述生态文明和“向海而行,以海强国”的中国故事。目前,该作品由定海区委宣传部选送,已入选2023年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基金扶持项目、舟山市文艺精品工程,并荣获“2023浙版好书年度榜”,是历年来舟山首次获得的“浙版好书”。

  该部作品由舟山本地作家来其历时5年创作完成,他扎根于舟山群岛,用3年时间到渔区10余个小岛体验生活,采访百余人,查阅近百万字的历史资料,又花费2年时间潜心创作和修改,最终完成了这部具有深远意义的作品。“我一开始写了舟山渔民开拓远洋的过程,但仅反映这一内容还不够,就在写到8万字的时候决定重起炉灶,才有了现在这一架构,体现中国海洋生态文明的思考,这一思考贯穿整本书,从海洋角度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来其说,他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能够引发更多人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和思考。

  《逐梦远洋》由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分“古老的舟山渔场”“大黄鱼悲歌”“远洋渔业伊始”“西码头涅槃”等9章,共24万字,是一部时代价值、科普价值、文学价值兼备的好书,从渔业角度出发,以小见大、以微见著,全面呈现、生动描述“八八战略”带来的精彩蝶变。作者走遍海岛,积数年采访百余人,以扎实的调查基础,生动刻画了渔民形象,开启对舟山渔业历史的宏大叙述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这种贴近时代、贴近人民、贴近生活的创作精神,体现出舟山作家、浙江作家讲好中国故事、浙江故事,书写人民史诗的初心和努力。

  现场,20余位著名作家、评论家、学者、编辑深入研讨了《逐梦远洋》的思想艺术特色。“我对浙江舟山群岛是特别向往的,阅读《逐梦远洋》后,这部作品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以小视角写大海洋。”座谈研讨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与在场的专家们进行了探讨交流,特别是这部作品以岱衢渔场一条黄鱼、一条马面鲀、一只活蟹,甚至一只小虾米的传奇视角,来展开一卷舟山渔人远征大洋波浪壮阔的史诗让他印象深刻。在徐剑看来,《逐梦远洋》还有一个值得提及的亮点,就是以一部报告文学书写展示了中国作家海洋文学意识的觉醒,作者来其更是以批判反思精神,写出了对大海敬畏和悲悯。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我觉得《逐梦远洋》是别具一格、别有情趣的一部书,有比较深刻的主题,也是一部有趣的报告文学作品,反映了新时代舟山人民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著名评论家丁晓原给予了这部作品很高的评价。丁晓原说,这部作品记述了舟山人闯荡远洋谋发展的特殊背景和艰难却有收获的历程,异域殊景为读者打开新的时空视窗,陌生化的描述激发起阅读的兴趣。同时,这部作品也是一部关于舟山的风物志,让更多的人了解舟山及舟山的远洋渔业,并带去思考与启发。

  “我觉得这部作品是一部大容量、大跨度、大空间、大思考的作品,写的是海洋生态,但又不止于此。”在阅读了该作品后,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曹启文认为,该作品又是一部大生态纪实文学,通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未来”“人与自身”等多重关系的描绘,展现了物质与精神、微观与宏观、过去与当下及未来的交织与碰撞。这些关系在作品中得到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使得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考。《逐梦远洋》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对远洋渔业和海洋文明的深入剖析,更在于其通过多维度的思考和丰富的表现手法,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立体而全面的海洋世界。

  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散文学会会长陆春祥看过该作品后,直言作者来其为中国当代的海洋文学贡献了一部好作品。“我读了《逐梦远洋》后,内心产生了一种深深的痛感。这种痛感主要源于对鱼类命运的同情及对渔民生存状态的担忧。同时也让我看到了舟山独特的海洋文化和渔民们的坚韧精神,让读者对海洋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陆春祥说,作者通过一些细腻的叙事细节,直击当下人心,引发了读者对于海洋生态开发与保护的深度思索。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渔民们的艰辛生活,更揭示了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的巨大影响。《逐梦远洋》所描绘的一望无际的海洋,不仅是人类探索的无限辽阔的绿色疆域,更是需要人们精心呵护、取之有度的宝贵资源。作品提醒着人们应该从以往的伤痛中吸取教训,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维护地球家园的生态平衡。

  “这部长篇报告文学《逐梦远洋》,是建立在鲜明的在地性、艰辛的调研性和巨细的样本性基础上,糅合着现代文明、科学发展、理性思辨眼光,以及强烈的忧患意识、突出的文学把握能力,经过多年努力后,完成的一次文学的海洋‘逐梦’。”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解放日报》副刊部主任伍斌说,面对题材的宏观性,采取了贴地,甚至“掘地三尺”的姿态进行创作,并赋予了作品诗的构架和散文的语言,还融入了小说的时空跨跃和叙述张力,为作者提供了驰骋于巨大地理、历史时空的自由和自如。对于海洋生态、人类命运和文明发展的深刻思考,为读者带来了一次心灵的震撼和思想的启迪。

  “这本书对我来说非常有亲切感,因为我在发改部门工作,这本书当中提到的定海远洋渔业小镇等场景,与我们工作息息相关。”浙江省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张国云说,这本书通过描绘舟山渔民逐梦远洋,走向深蓝的壮阔历程,史诗般地展现了中国现代渔业崛起的思路。高站位书写与新时代、大历史同频共振,不仅有一定的文学价值,更在于其对于渔业发展的深刻洞察和前瞻性思考,这是作为海洋渔业参与者及以读者身份阅读这本书的感受。

  “这是中国首部反映远洋渔业崛起之路和海洋文明之思的长篇报告文学,奏响了‘从这里走向深蓝’的东海壮美渔歌,”浙江省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许彤在阅读完该作品后,感触颇深。她说,这部作品虽然没有典型的人物叙事,但情节跌宕起伏,以时间节点为轴,撷历史事件、海洋生物为珠,将诸多的细节和故事串联成链,为读者打开一片全新而又神奇的海洋世界。通过对舟山渔场百年变迁的全景式纪录,体现了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等现代海洋思想。同时,透过中国最大渔场—舟山渔场的兴衰历程,循着现代远洋渔业艰难崛起之路,引发人们对海洋生态文明之思。


今日定海 一版要闻 00001 长篇报告文学《逐梦远洋》首发式暨座谈会在定海举行 2024-10-11 2 2024年10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