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截至9月底,定海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含市本级)2.2万余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90余万元……这串数字是群众的“饭碗”越端越牢的印证。
让文体生活更加“富足”
夜幕降临,乐动力定海体育中心热闹非凡。市民们在这里尽情挥洒汗水,享受运动的乐趣。市民王先生是一位羽毛球爱好者,经常来这打卡锻炼,缓解疲劳、强身健体。“现在家门口就有这么好的运动设施真是太方便了!”王先生的感慨道出了许多市民的心声。
乐动力定海体育中心是定海探索“一体化智慧运营”新模式打造的数字体育场馆。场馆内设有羽毛球馆智能灯控、篮球馆运动影像及游泳防溺水等数字化管理设备,结合“乐动力”APP等线上平台与智慧闸机、数控中心等线下智能硬件,可实现线下场馆与线上数据的全面打通,让市民拥有更好的运动体验。
这些年,文化体育设施在定海城市乡村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定海区图书馆、定海足球公园、乐动力定海体育中心等城市文体地标陆续建成,乡村博物馆、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相继开放,盐仓街道新螺头村非岛书局获评全国最美农家书屋……这些设施不仅为群众提供更多元化的休闲娱乐选择,还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
除硬件设施得到显著提升外,群众的文化生活更是精彩纷呈。今年“五一”假期首日,2024定海状元文化周活动在东海云廊启动,开展了尚学誓师、状元巡街、以文会友等多项活动,用游中有学、寓教于游的方式让市民游客感知传统文化、继承状元精神。这也是定海连续第二年举办状元文化周活动。
近年来,定海顺应群众期盼,推出“状元文化周”“神行定海山”“三毛散文奖”等文化盛宴,让群众的精神生活更加“富足”。定海还不断创新活动载体,通过组建“文体社工”等方式,丰富活动内容,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需求。
茶室里有了古琴赏析课;城市书房的甜点制作活动吸引市民体验;下了班奔文化夜校,成了上班族追求的新潮夜生活;漫步街头,与“遇见定海”艺术演绎不期而遇……“百姓课堂”“艺享空间”“海岛驿站”“遇见定海·文艺赋美”等品牌文化活动相继举办,让定海这座城市变得愈加风雅,也充满朝气与活力。
定海还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培育打造“有礼定海 有你定好”文明实践品牌,擦亮“全民掸尘”金名片,创新“1+3+N”队伍体系,组建“定海山”掸尘小队百余支。在精神文明的滋滋浸润下,凡人善举在身边也不断涌现:白泉镇民间河长陈幸福冲下河救人于危难;马岙街道三星村村民高意娜在1000多个日夜不离不弃照顾多病体弱的公婆,没有半句怨言;“天泽806”轮船长谢麟带领船员们在渤海海域成功救起落水渔民……这些事迹如煦煦暖阳,温暖人心。
让“一老一小”更加幸福
今年的9月1日,舟山小学结束了17年来“一校两区”的历史,迎来了1500余名学生和100名教职员工入驻。这座新校园里,孩子们怀揣着希望,踏上属于自己的学习之旅。
舟山小学新校区按省级标准化学校建设,拥有近千平方米的校图书馆和提供120余种智力模块的智创中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
近年来,舟山小学、定海五中等学校改扩建工程顺利完成并投入使用,提升定海教育硬件设施水平,也让资源布局持续优化;教师轮岗交流、优质资源共享等举措的落实,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教师人才梯队建设不断加强,让教师团队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定海还持续增加学前教育普惠资源供给,推动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转型提质,着力破解“养”的难题,提升“育”的质量。
在城区西关路60号的幸福汇·环南街道民生服务综合体,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幸福客厅里,大爷们喝茶看报;影音活动室内,阿姨们齐声唱着红歌;活动室内,叔叔阿姨们配合默契地跳着交际舞……这里俨然成为周边居民“家门口”休闲娱乐、文化交流的温馨港湾。
作为全区首个民生服务综合体,幸福汇·环南街道综合体按照“一老一小”为主、兼顾全龄人群的原则,布局全龄乐活休闲、社区治理服务、亲子互动成长等四大基础服务空间,拓展体育健身、安全应急等特色功能区,服务可辐射周边10个社区2.7万余名群众。目前,定海已有4个民生服务综合体对外开放,“综合体让我们的晚年生活得到了更好的照顾和关爱,满足了老年人不同层面的需求。”现年82岁的倪明伦说。
聚焦“一老”,定海还在全市率先完成城市“幸福食堂”布局,实现城区“东西南北中”全覆盖;打造“小岛驿站”,为海岛老人提供医疗卫生、文体娱乐、精神慰藉等基本服务保障;依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幸福食堂、幸福邻里汇等多方资源,全面推动全域配送餐服务,覆盖率达到96%……这些措施的落地开花,让群众晚年生活更舒心、更幸福。
让社会秩序更加和谐
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
马岙街道马岙村人口相对密集,且巷道多,仅靠保洁人员的力量很难做到垃圾落地即清。村民袁素荷一有空,就把自家门前的巷子打扫得干干净净。袁素荷的行动影响了邻里街坊,村民们纷纷加入到清扫队伍中来。马岙村最终形成了“道干净,大家事,一起扫”“屋落美,自家事,应做到”的微民约。
一把扫帚把村民组织发动起来,让群众成为乡村治理的主力军。这些年来,定海在全面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注重发挥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有事有商量,事事有人管”的自治局面:小沙街道在长白管理处设立“长白解忧驿站”,以“1名联络员+2名调解员+3股力量”的多元化力量,让调解模式做“加法”,为群众矛盾纠纷做“减法”;盐仓街道塔山社区创新推出“四支队伍”,组建军民志愿者服务队,建立军民同心哨,提供“微服务”,开展“微宣传”,推行“微创业”,搭建“微课堂”,实现了军民共建共享的基层自治模式……这些群众自治的生动案例,在定海可圈可点。
值得一提的是,定海还积极推动基层党组织有机嵌入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业组织,先后推出党建红钥匙、红色业联体、楼道红管家等,整合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多方力量,打响“东海渔嫂”“城市啄木鸟”等社会治理服务品牌,共同营造“有事一起干、事事有商量、人人成风尚”的善治新格局。
市民小李与邻居因生活中的琐事发生争执,正当双方剑拔弩张之际,社区调解员及时介入。通过耐心细致的调解工作,最终双方握手言和。小李与邻居间的矛盾纠纷得以快速化解,得益于定海不断深化“141”基层治理体系规范化建设即“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让矛盾纠纷实现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
除深化“141”基层治理体系外,定海通过邀请行内说话有分量的“老娘舅”,让他们用一杯热茶、一张笑脸、一句暖心话,“巧断家务事”。而“姚心放工作室”“金牌调解员”等载体,更是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尽量在基层。如今,定海的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高达99%,为群众的生活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大大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与满意度,定海也连续十九年荣获“平安定海”荣誉称号,成为名副其实的平安之地、幸福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