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礼学馆开馆
![]() |
本报讯(记者 高佳敏 刘攀攀 陈炳群 通讯员 林晔凡 文/摄)礼学世家、三代经师、“实事求是,莫作调人”……10月14日,经过近一年的改造扩建,位于双桥街道的浙东礼学馆正式开馆。记者走进“全国礼学第一村”,聆听这个海岛儒学家族震古铄今的学术之音。
当天9时左右,伴随着浙东礼学馆内传来的朗朗书声,开馆揭牌仪式拉开帷幕。石子路、白墙灰瓦、布旗……一股传统江南书院风映入眼帘。古色古香的庭院景观引人入胜,穿过文化景观廊道,在品茗听琴中走进黄式三、黄以周纪念馆(展陈馆),室内采用轴对称方式空间布局,彰显端庄大气。
从紫微历史到家族渊源,从家训、家风故事到归厚堂,从学术思想到巨大成就,从南方之学、得其菁华到著名弟子介绍、学术传承谱系,从当代两黄研究成果到定海弘扬两黄文化……在“礼学第一村”“家族之风正”“浙东二通儒”“千徒出黄门”“定海文脉长”五个展厅,展出了综合图文、实物、著作书籍、黄氏墨宝真迹等,让更多人近距离了解两黄文化,感受浙东礼学的源远流长和古村落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黄式三代表作《论语后案》及黄以周代表作《礼书通故》原刻板等在馆内首次展出,成为浙东礼学馆展陈中的“重量级”展品。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闻听全国首座以礼学命名的展览馆开馆,数十名专家学者从全国各地陆续赶来。他们纷纷表示,浙东礼学馆的建立不仅为传承和发展两黄文化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重要阵地。闻听全国首座以礼学命名的展览馆开馆,数十名专家学者从全国各地陆续赶来。他们纷纷表示,浙东礼学馆的建立不仅为传承和发展两黄文化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重要阵地。
“命名为浙东礼学馆,没有把它称作纪念馆,我认为非常有眼光,虽然立足于黄氏父子,但还拓展至浙东,整体布局完全能够作为浙东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基地,同时它坐落在乡间,可以把学术研究和礼学实践很好地结合,这在全国推广传统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北京大学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吴飞说,期待这座浙东礼学馆在浙东,甚至全国逐渐彰显它的“江湖地位”,召集更多全国相关领域的最优秀学者来这里宣讲。
据了解,浙东礼学馆是双桥街道“乡村精神共富文化浸润乡村”的重要举措和抓手。双桥街道针对两黄文化展示平台缺乏的现状,经过多方努力高标准高要求谋划了浙东礼学馆项目。该馆位于浬溪村,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建成后的浙东礼学馆内含黄式三、黄以周纪念馆(展陈馆)、浬溪村文化板块、儆居书院(研学楼)、求是院(户外活动场所)、两黄文化研究中心办公室等。
“定海儒学就是以黄式三、黄以周父子为代表,他们不仅仅是定海千年文脉的文化地标,同时也是浙东乃至整个清代的经学高峰和礼学高峰,我们应该让它走进千家万户。”浙江海洋大学教授程继红作为定海首批区文化特派员入驻乡村,全程参与该馆的策划和建设。他认为,“礼学”作为一套涵盖广泛的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的制度性规定,其核心价值在于促使人心向善、敦厚庄敬、相互和睦。在清廉家风塑造方面,“两黄礼学”更是展现出了独特的现实意义。
浙东礼学馆的建设,无疑为定海千年文脉的传承与发扬提供了有力支撑。“该馆可以以此为契机,聚焦传承定海文化根脉,结合东海百里文廊等建设国学教育基地、中小学游学基地、大学生研学基地及文旅融合的旅游基地,把浬溪村打造成为既有专业性又有普及性,既有学术内涵又有旅游价值的中国礼学第一村。”程继红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