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中的旧巷新风
——“跟着棕牌Citywalk”系列报道之一
![]() |
![]() |
扫码看视频 |
【编者按】
今年以来,随着定海六大城市专项行动的深入实施,城区内增设了百余块棕色的旅游交通指示牌。今起,区融媒体中心推出系列报道“跟着棕牌Citywalk”,在金秋时刻来一场“探秘寻宝”之旅,感受深藏街巷中的古韵新意。
□记 者 黄婷 王晗璐 余若望
通讯员 郑瑶
“瞭望楼是做什么的?”“颇有名气的留方井究竟长啥样?”“书院弄里真的有书院吗?”……在城区人民北路与桑园弄的交岔路口处,一块棕牌清晰地标明了瞭望楼、留方井、书院弄这三处方位信息,三者离棕牌均不过几百米的距离,引得人不禁想要一探究竟。
按照瞭望楼的指示信息,沿着桑园弄步行前往,在第二个弄口右转后,行走不到百米左转,向前行约30米,眼前便会出现一座古色古香的中式院落,刻有“瞭望楼”字样的石牌嵌于白墙之中,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
从正门踏入院落,苍翠高大的古树掩映着一幢二层木质结构小楼,青砖黛瓦红灯笼,淋漓尽致地展现着中式风情。据居住此处40余年的市民马先生介绍,这幢二层小楼及两侧平房,共同组成了瞭望楼。
“瞭望楼是用于瞭望城市的吗?”记者带着疑问多方打听,了解到这座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的建筑最初是作为城防设施,正楼第一层为盘诘厅,用于加强城内治安,盘查嫌疑人员,一旁是供守城士兵们睡觉的“窝铺”,二楼为守城将官的住宿处。
作为定海目前仅存的一处木结构城防设施,这里也成为后人研究旧时城防布局、城市变迁等的重要古建筑。
如今,经过活化利用,这里被打造成一个集展示、销售、体验为一体的非遗传承场所——“定海记忆工坊”。小楼里,陈列着手工串珠饰品、布艺编织制品等非遗文创产品,每周还将面向市民游客,开展非遗及传统手工艺的公益性互动体验课,市民还能穿上“汉服”,过把“穿越瘾”。传统文化正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融入着城市建设和群众生活。
离开瞭望楼向南前行,书院弄就位于棕牌向南200米处,因弄内旧有“蓉浦书院”而得名。据悉,弄中还曾经办过城关三小、舟山小学和定海二中,是定海许多中老年市民青少年时期求学的地方。尽管仍处于微更新建设中,但行走弄中,仍能从古朴的院落、墙门、砖瓦中窥得些许书卷气。
距离书院弄不远,在留方路西侧一处开阔地带,便是定海市民熟知的留方井所在处,虽有三个井栏,实则为一口水井,此处也是周边居民取水洗衣的集中地。
说起留方井的得名来由,在此的居民几乎都能娓娓道来。相传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方国珍为方便百姓取水,下令把溪水蓄起来,形成一个三角形水池即方河。后来,百姓为了纪念他,改名为留方井。
如今,在井的不远处,还立有一块镌有“义士李先生殉难处”的石碑,碑上的斑驳字迹,记录了鸦片战争时期英军攻陷定海,时任定海军营书记的李昌达及其妻子投方河自尽殉节的事迹。同治七年(1868),百姓将原方河改建成三个口的水井,并竖了这块石碑纪念李昌达夫妇及战火中殉难的定海军民。
小小的一口井,见证了定海军民反抗英帝国主义侵略军的历史,其承载的定海人民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更是为古城的风景线注入了一道不可磨灭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