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涌双桥”的三种“幸福感”
——“一年交卷时”系列报道⑤
![]() |
□记者 高佳敏 刘攀攀 通讯员 侯璐燕
完成35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启动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带动农户增收380万元;打造东海福泉村2.0版、蚂蟥山生态旅游区、浙东礼学馆;盈泰电器、中螺塑机等改扩建厂房15000余平方米,东海电机技改项目入选国家部委首批核准名单,海利电器成功筹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一项项成就、一串串数字,饱含双桥的底气、信心与希望,展现着过去一年双桥丰硕成果的幸福感。
去年,双桥街道围绕“绿色发展共富共美新双桥”奋斗目标,以党建为引领,坚持精准发力,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深化共富文廊双桥段建设,做优做精现代农业,全力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探索“农、文、商、旅”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奋力建设共富共美的现代化新双桥。
科技惠农
硕果累累的幸福
应用肥水一体化系统,自动喷药系统,物联网智能化农业系统,抗灾强排系统,绿色植保系统,基地内70%农事操作实现机械化,逐步实现蔬菜生产智能化,引进推广的“浙樱粉1号”小番茄连续两年获评全省精品番茄评选金奖……作为目前全区设施化程度最高的蔬菜专业合作社,舟山市定海朔源蔬菜专业合作社去年一年因这些“大件”的加持硕果颇丰,年产蔬菜约300吨,一场农业现代化转型的浪潮正在双桥如火如荼地进行。
近日,记者在位于双桥街道南山村的140亩连栋大棚内看到,该合作社负责人刘丕杰正用手机启动番茄大棚的卷膜器装置,几分钟内完成薄膜的自动卷收和展开,而卷膜器配备的传感器和控制系统,还根据当天各个大棚内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自动调节薄膜的开启程度,从而实现对大棚环境的精准控制。
“以前虽然我们双桥的农户做蔬菜生产的比较多,但是整个品质、防灾能力都是比较弱,成本又高,从我经营大棚开始,10年来街道就一直鼓励我从改善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方面下功夫,提供了不少帮助,慢慢有了一个示范效应,周边的农户也渐渐发展起来了!”刘丕杰说,多年来,合作社先进的种植模式及良好的生产效益带动周边农户新增大棚蔬菜种植面积200亩以上,帮助农户年增收200万元以上。
如今因量与质“双提升”,双桥蔬菜在定海与新城各大农贸市场早已供不应求,这也让他去年上半年开始加快了在紫微村240亩蔬菜新基地的建设脚步,信心满满的他也准备“上线”水肥一体化建设系统、设施自动化喷药系统等,计划建成全市引领型设施蔬菜样板,全力推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下转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