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定海 数字报纸


00002版:聚集定海两会

传递民声献良策 履职尽责谋发展

  在2月25日上午召开的区政协七届四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10名政协委员走上发言席,围绕关乎定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定海建言献策。

  培育新质生产力

  赋能定海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

  ●姚政成委员代表农工党界发言

  建议锚定高能级平台建设,孕育新引擎,以高能级平台建设作为推动我区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的首要引擎,全力推进各类平台“攀峰提能”。紧抓高层次企业培育,激发新动能,深入推进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逐步壮大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策源优势,更好地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聚焦高品质环境营造,培树新优势,深化制度创新,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推进高精尖技术赋能,引领新路径,深化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建设,加快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传统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创新高水平人才培育模式,焕发新活力,以高水平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为主旨,结合传统产业特点,加快推进科创服务的全面渗透。

  依托“两廊一城” 激发消费活力

  全力助推我区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

  ●朱宏晖委员代表经济界、“现代服务业”工作室发言

  建议进一步完善消费政策,切实把“两新”等各类消费惠民政策宣传好、实施好,鼓励绿色消费、智能消费与服务消费,推动消费升级转型。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通过税费减免等政策杠杆,有效提升我区各类服务业态的数量和质量,尤其是要全面梳理“两廊一城”建成以来服务消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抓住痛点、拉长短板。进一步丰富消费场景,学习先进地区的成功做法,加强产品供给创新,植入衍生消费品,扩大消费边际收入;探索将“共富工坊”打造成优质消费品下乡与特色农产品进城的重要载体,促进我区乡村消费升级;在“两廊一城”中集中打造若干个有特色可持续的消费场景,促进区域消费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广消费品牌,结合我区鸦片战争遗址、千年古刹祖印寺等文化名片,打造具有“两廊一城”辨识度的定海旅游IP。

  融合打造古城特色文化街区

  全面助推定海城区业态发展

  ●刘洁琪委员代表九三学社界发言

  建议推进规划编制,牵头组织、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和镇(街道),结合古城微更新整体规划,将西大街、总府路、陶家弄、百悦生活广场纳入西部文化商业街区范畴,着力打造古城西部文化商业街区。推进规范管理,通过深入学习借鉴其他城市商业街区先进经验做法,加快研究制定商业街区管理办法,在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宣传推介、举办活动等方面给予政策、资金支持。挖掘城隍文化,在西大街与总府路交界等重要节点处打造城隍广场。挖掘非遗文化,发挥定海城隍广场作用,建立非遗项目、民间活动集中展示传承基地。开展引流推广,举办特色宣传推介活动,借助各大主流媒体平台,提高知名度,吸引民众关注参与。打造联名旅游产品,推动东海云廊酒店等周边住宿业、餐饮业与商业街区联动。

  探索生物多样性价值转化路径

  助力定海经济社会绿色发展

  ●干满水委员代表科协界、“绿水青山”工作室发言

  建议加快打造“海陆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示范基地。以全域生物多样性调查为基础,着力规划建设“一核两区两廊多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强化重点保护动植物栖息地保护,加快建设优质稳定的冬候鸟保护基地、珍稀植物迁地保护基地、摘箬山小灵猫保护区、鸭蛋岭萤火虫基地,深化五峙山“智慧鸟岛”、水獭社区保护地、义乌小鲵保护小区建设。努力构建并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友好工作机制。进一步理顺各职能部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监管责任,落实各类保护物种执法主体责任,严厉打击破坏珍稀物种栖息地和捕猎野生保护动物的不法行为。全力开辟“山-海-城”生态多样性价值转化新路径,依托定海文旅资源优势,充分释放“811”生态文明先行工程的示范效应,打造高品质、差异化的生态产业新业态。

  

  强统筹拓渠道优结构

  全力完善定海工业高质量发展人力资源配置体系

  ●石意志委员代表民盟界发言

  建议加强统筹,优化工业人力资源配置组织框架,明确牵头单位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通过组建专业队伍或借助第三方专业资源,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明确政企专业人员,全面实时掌握企业岗位工种诉求、技能人才培育需求等清单事项;充分运用官方网站、公众号、媒体等新闻媒介进行宣传引导。外引内培,全力解决产业工人年龄断层问题,加大定海制造业市外院校招聘力度,加强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东西部对口人力资源协作。拓宽渠道,积极破解高端技能人才紧缺难题,加强政企联动,通过多维度扶持培育方案,帮助中青年员工快速成长成材;借鉴“以商引商”招商政策模式,鼓励精准引进高端技能人才;发挥飞地平台作用,积极引进与定海产业契合度高的产业团队和科研项目,助力人才和产业合作交流。

  多模式打造鳌山共富市集

  探索惠民共富新路径

  ●李忆委员代表青联界、“全民掸尘”工作室发言

  建议打造“乡村共富市集”,在定海古城开设“鳌山乡村共富市集”,为各镇(街道)提供免费展位,让特色农产品、定海特色小吃等与网红小吃形成“早C晚A”、怀旧与潮流相得益彰的“鳌山乡村共富市集”。打造“文化共富市集”,依托“文艺赋美”,聚焦“活力定海”“唱响古城”等主题,常态化开展越剧、民乐展示及传统非遗翁洲走书、木偶戏等不同种类的文艺表演,打造以特色文化演艺为核心的“鳌山不夜城模式”,同时挖掘定海老字号的历史文化和资源禀赋,让“鳌山文化共富市集”成为聚人气、兴文化的精神家园。打造“公益惠民市集”,每月5日集中开展多元化内容的志愿服务摊位,让“集市化运营+多元精准化服务”深度融合的“鳌山公益惠民市集”成为“有你定好、古城有爱”的古城公益IP。

  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助推全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陈雪芬委员代表民革界发言

  建议紧盯政策导向,提前研究我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应用专项方案,确保我区教育发展紧跟新形势。做好配套保障,借助人工智能持续提升定海基础教育水平,设置专项资金保障用于支持项目的试点、推广等。利用好省教育厅正在搭建的全省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应用大平台,选择性价比更高、更契合定海实际的应用场景统一购买。充分认识人工智能作为工具在教育领域应用的优势与风险,借鉴外地试点经验,优先选择见效快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监督教师、学生按要求严格执行,充分发挥应有效果。试点学校在实施方案中要注重成果展示、宣传工作。加强家校沟通与合作,常态化与家长座谈交流,确保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发挥应有效益,同时也要保障学生的隐私与数据安全。

  关于定海乡村旅游

  如何将“流量”转变为“留量”的建议

  ●贺焯挺委员代表特邀界、马岙街道工作室发言

  建议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文旅发展体系。把握产业发展规律,做好各镇(街道)旅游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快构建“两廊一城”的山海城市发展格局,结合定海古城、东海云廊等,将定海城区作为一个总体旅游业态来配套布局。打造以文化为主线的长效运营制度。重点打造鸦片战争遗址公园,布局相关服务业态;重点保护开发在定海城市发展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原址旧楼;深耕历史文化,用好文房四宝园等景点,结合新的时代内涵,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配套以服务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舟山跨海大桥等主干道设置醒目的定海旅游宣传标牌;建设定海旅游集散服务咨询中心,推出联合多个街道网红打卡点的定制旅游套餐;扩建提升交通码头,优化“海上客货邮”融合专线运行班次;组织举办旅游惠民季等活动,促进定海文旅业发展。

  关于改善提高定海区小微企业营商环境的建议

  ●叶立萍委员代表总工会界、“民生服务”工作室发言

  建议出台对小微企业更加友好和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扶持政策,让小微企业享受政策红利,降低企业成本和负担;规范银行抽贷断贷行为并提供应急帮助;扶持初创企业发展,研究制定针对初创企业的信贷政策,对从事科技创新、软件开发、文化旅游等微型企业给予重点扶持。进一步强化服务型政府理念,让工作人员从传统的管理思维转变为服务思维,从而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参加业务培训。合理运用财政补贴,帮助小微企业开拓新的市场,搭建供需对接平台,让小微企业供应商与企业直接对接需求,稳定小微企业的销售渠道。做好筑巢引凤,加大人才引留力度,坚持引、育、用、留一体化,优化落户奖励及后续配套服务,将外来人才真正引进来、留下去。

  关于加快推进白泉高铁新城与

  舟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城融合的建议

  ●张静委员代表医卫界、白泉镇工作室发言

  建议推进区域协作,在高铁新城和高新区之间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区域合作,建立区域发展联席会议机制,推动产城融合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提升路网等级,将新73省道提升为北向快速路,连接北向疏港公路,远期与北向高速公路和青山大桥接线公路连接,同时提升电厂路和定北线(白泉河东至米林段)道路等级,在高铁新城和高新区之间建立3条南北向交通主通道。突出优势互补,推动产业错位融合发展,高新区要发挥土地资源和产业政策优势,白泉高铁新城要突出交通便利优势,布局酒店宾馆、商贸服务、餐饮娱乐等业态,白泉北部要注重与高新区的配套融合。注重合作共赢,实现民生服务共建共享,加强高铁新城和高新区的民生设施布局建设的共建共享,促进资金和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今日定海 聚集定海两会 00002 传递民声献良策 履职尽责谋发展 2025-02-26 2 2025年02月2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