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有爱无“碍”行动进行到底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综合新闻 03版: 专 版 04版: 民生新闻

将有爱无“碍”行动进行到底



  □记者 高佳敏 通讯员 刘佳 文/摄
  “跨省通办”解决残疾人证异地办理难题、残疾人证信息直通车应用场景实现办理流程便捷无纸化、首个盲人书屋让更多残疾人收获幸福感……这一件件便民实事,是我区发展残疾人事业的生动写照。去年以来,区残联从加快“数字残联”建设、深化残疾人公共服务、提升残疾人精准康复水平等方面着手,聚焦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残疾人工作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让更多残疾人享受美好生活。

  “数字残联”赋能 实现信息无障碍
  “这些补贴能缓解家里生活压力,谢谢你们。”现年79岁的李阿婆日前顺利完成髋关节置换手术,第一时间拿到了手术补贴。事情追溯到前一日,由于李阿婆的手术比较紧急,金塘镇相关部门为其开启“绿色通道”,家属提交李阿婆的相关证件、残疾人证评定申请后,本人当即在相关鉴定医院内完成了评定,全程无纸化办证,实现“最多跑一次”申领。
  这得益于去年我区残疾人证信息直通车应用场景的实现。去年8月,相关信息系统通过重新改造,连通了我区残疾鉴定医院和区残联办证窗口,申请评定中取消纸质申请表、评定表填写等流程,有效提高了残疾人证申领数字化进程。“以前申请者需要多地来回跑,现在办证效率大大提升,办证人员只需在‘浙里办’APP或镇(街道)提出线上或线下申请,申请者就可直接到指定鉴定医院进行评定,评定通过后相关工作人员把证件交到申请者手中。”区残联综合业务部正股级督导专员(康复)高颖说,截至目前,全区已有392名残疾人在该政策启动后完成了残疾人证办理业务。
  同时,外地申请人员也在去年实现了残疾人证“跨省通办”,解决了残疾人证异地办理难题。来自贵州的“00后”小王跟着父母常年在定海定居,腿脚不便的她一直卧床,因路程和身体原因一直未能回老家办理残疾人证,也未享受到残疾人相关优惠政策。去年6月底,我区实现残疾人证“跨省通办”后,小王第一时间到居住地金塘镇咨询,得知只需持有半年以上居住证就可异地办理后,随即向该镇相关部门提出申请。“特别感谢你们,我爸妈就不用那么辛苦特地带我回老家办证了。”在完成残疾人证办理流程后,小王第一时间收到了工作人员上门递送的残疾人证,这也是全市启动“跨省通办”残疾人证后的首笔业务。截至目前,我区已有6名残疾人完成残疾人证“跨省通办”业务,高效便捷的服务也让在异地生活的这一特殊群体赞不绝口。
  随着数字化改革的推进和残疾人需求的增多,如何让更多残疾人享受到“最多跑一次”红利成为区残联的重点工作之一。近年来,我区大力推进残联数字化改革,打造“数字残联”建设,目前已实现残疾人证申领、注销、变更等14项助残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除高效便捷的办证服务外,区残联还以残疾人全周期服务“一件事”为牵引,有序开展主要领域核心业务和重点项目梳理,积极探索跨部门多业务的协同场景应用。
  “拿到残疾人证后,有很多残疾人能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和补贴,但时常会出现遗漏情况,我们努力探索破解这一现状,希望让残疾人一次性完成所有助残事项申请,实现助残服务‘一件事’。”区残联办公室工作人员说,助残服务“一件事”是残疾人全周期服务“一件事”的一个缩影,目前,残疾人全周期服务“一件事”所涉及的公共服务事项有限,区残联将打造“1+X”助残服务机制升级版,致力做到公共服务事项全覆盖。

  “无障碍环境”建设 让城市更有温度

  “阿姨,您听力不好的话,可以在无障碍柜台使用语音转换器,方便您办理业务。”“用起来很方便,谢谢。”家住昌国街道北园社区的退休老人盛阿婆不出半小时就在家门口的定海海洋农商银行网点办理完相关业务,这已经是盛阿婆第二次独自到该银行办理业务。一直以来,肢体二级残疾的盛阿婆由于腿脚不便常年待在家中,去年,社区工作人员特地上门为她介绍家门口公共场所发生的新变化,农贸市场、超市门口设置了无障碍通道; 公共卫生间有了无障碍设施;银行、医院添置了无障碍柜台、无障碍坡道……这一系列的改造也让盛阿婆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在不需要亲人帮助的前提下,她能独自一人外出购物、办事等,空闲的时候坐着轮椅通过无障碍坡道到长廊上晒太阳、聊天。“家里人都说我变开朗了,常常把笑容挂在嘴边。”盛阿婆笑着说。
  盛阿婆的生活变化离不开北园社区创建省级无障碍社区这一举措。无障碍电梯、无障碍收银通道、无障碍停车位、无障碍休闲区……去年以来,该社区对公共服务设施、道路、绿化等处进行改造,完成银行、小区、农贸市场等200余处改造,涉及盲道、厕所、停车位等。“截至目前,我区已成功创建合源社区、檀东社区、海滨社区3个省级无障碍社区,北园社区已完成验收工作,通过改造明显提升了辖区残疾人群体的生活品质。”区残联综合业务部正股级督导专员(维权)张宏涛说。
  值得一提的是,我区去年在北园社区首次打造了一间盲人书屋,为特殊群体提供了休闲娱乐的新去处。盲人书屋内设有无障碍阅览席,桌子边角处设有盲文,方便视障人士辨别入座。桌上放置了盲用听书机,打开后即可收听电子书,还能通过按键调整语速、音量和书籍种类等。在另一休闲区域,还配备有盲人象棋,视障人士可通过手触摸象棋上的盲文标记进行下棋。
  除了创建无障碍社区,深化残疾人公共服务外,我区还将服务触角深入残疾人家庭,通过推行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进一步提高残疾人家庭的生活质量。“现在冬天也可以舒舒服服在家洗澡,真的多亏了你们。”家住岑港街道桥头村、肢体二级残疾的王大伯告诉记者,家里原先没有一个像样的卫生间,夏天常常在院子里洗澡,冬天洗个热水澡更是成了一种奢望,由于腿脚不便无法独自洗澡,其妻子在协助过程中也非常吃力。去年,王大伯成为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的受惠对象,工作人员将王大伯家中一处房间一分为二,其中一间作为卫生间进行重新装修,添置了防滑砖、淋浴、扶手等无障碍设施。用着为自己量身定制的卫生间和无障碍设施,王大伯开心不已。
  该项目的实施是区残联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以来,区残联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牢牢把握“我为群众办实事”基本点,以“三服务”活动为载体,聚焦解决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开展工作,提升助残服务质量。

  “温馨家园”打造 用心关爱暖人心

  “你们看,这是我写的毛笔字,我特别喜欢来这里练字。”“这是前几天阿姨带我们画的风筝,过几天还要去放风筝呢。”“我最喜欢画画、折纸,阿姨说以前画的都帮我们收藏起来了。”……在小沙街道残疾人之家工疗室内,6名残疾人正兴致勃勃地画画、折纸,不一会儿,一幅幅作品就完成了,虽然每幅作品略显稚嫩,但却充满温馨。放眼望去,整个工疗室内摆满了文化娱乐活动的各类作品,而这些作品的创作者基本都是这群智力残疾的残疾人们。
  小沙街道残疾人之家于去年启用,内设工疗室、康复室、休息室、食堂等,功能齐全,配备完善的康复器材、无障碍设施,为入托残疾人提供日托及全托生活照料、康复养护、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服务。年过五旬、智力四级残疾的应师傅是一名独居老人,经过残疾人之家工作人员的精心照料,他的动手能力和沟通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来这里的第一天,他不怎么和我们说话,也不爱劳作。现在每天会和其他残疾人一起打扫院子,把这里当做自己的家一样。”小沙街道残疾人之家相关负责人王赛波说,通过工作人员的耐心教导,应师傅学会了打扫卫生、做操等日常活动,见人也会礼貌打招呼。像应师傅这样得到改变的残疾人不在少数,自从来到这个充满温暖的大家庭后,不少残疾人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都有了明显改善。
  小沙街道残疾人之家是我区满足智力、精神和其他重度残疾人庇护服务需求的一个缩影。“希望为这个特殊群体带去庇护‘福音’,让他们更快融入社会,同时建设具有定海特色的残疾人之家。”区残联综合业务部主任倪家峰说,双桥街道、小沙街道和昌国街道3家残疾人之家提升建设于去年列入省、市民生实事项目,同时从设施设备、功能设置、服务品质等方面被评为三星级残疾人之家。去年,我区已超额提前完成4家残疾人之家提升建设。目前,全区共建有残疾人之家11个,为132名残疾人提供集托养、康复、就业、培训、活动等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
  针对部分重度残疾人专业护理照料的需求,我区在城东街道试点开展残疾人居家安养照料服务,依托社会服务机构为10名重度残疾人提供上门理发、家政等订单式服务,通过便利、贴心的服务进一步提高他们生活质量,并在城东街道桔园北区设立康复站,方便周边群众就近参加康复训练。
  “残疾人事业任重而道远,我们今年将致力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打通‘助残服务’最后一公里,把服务做到残疾人心坎上。”区残联党组书记胡学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