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建设“三个带”促进城市华......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综合新闻 03版: 专 版 04版: 民生新闻

全新建设“三个带”促进城市华丽转身

———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一把手访谈(二)



  □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文/摄

  城市能级,是一座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和对周边地域的影响力,既关乎实力又关乎魅力,定海也将不断朝着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港城标杆这一目标接续奋斗,加快城市建设步伐,立足定海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资源等优势顺势而为,海上花园城市逐步成型,其中东海云廊生态带、海岛古城文化带、定海湾区滨海带的建设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第二期“一把手访谈”中,定海区交通运输局局长孙继达、定海区水利局局长陈官平、定海区商务局局长蒋东前、定海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孙艳青、定海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林建刚、定海区城市更新中心主任黄跃明围绕“如何打造东海云廊生态带、海岛古城文化带、定海湾区滨海带”这一主题畅所欲言。

  东海云廊生态带 补齐防洪排涝短板 提升城市品质

  记者:去年“十一”期间东海云廊东山段绿道开放,一跃成为定海“网红”打卡点。该段绿道由五山水利工程的施工便道修建而成,五山水利工程和东海云廊生态带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
  定海区交通运输局局长 孙继达:五山水利工程以“上拦、西调、中提升”为总建设思路,目标是降低强降雨影响,使定海城区不受淹。我们牵头负责“上拦”工程及东海云廊建设。“上拦”工程就是沿东山、长岗山、擂鼓山、海山、竹山5座山规划建设长约13公里的截洪沟,拦截5座山体来水,将山水引入到水库或直接排海。其中,东山段截洪沟长约2.6公里,其中1.7公里截洪沟起自海城雅苑小区附近,沿山体等高线经过虹庙直排入大海; 最长的长岗山段截洪沟长约6.3公里,起自昌洲花园小区东侧,沿山体等高线向北经长岗山公园、昌国街道东湾村、东皋岭隧道上方最终汇入红卫水库;擂鼓山段截洪沟长约1.6公里,起自义桥山庄,沿山体等高线经玫瑰园小区、寿山庙后最终汇入城北水库; 海山段截洪沟长约1公里,拦截水后直入市政管网;竹山段截洪沟长约1.6公里,起自竹山北端,向南经晓峰岭隧道后,沿着沿港西路最终汇入利民闸直接入海。同时,以5座山截洪沟的临时便道为主线,建设桥梁、隧道、公路串联5座山体,打造约25公里的东海云廊。
  记者:五山水利工程中,“西调”“中提升”工程将如何实施?
  定海区水利局局长 陈官平:“西调”工程是把“上拦”拦截下来的洪水接入到红卫水库和城北水库(或直排入海)。在红卫、城北、虹桥三座水库间建设长2.6公里的隧洞。当来水较多时,红卫水库可以向城北水库放水,城北水库也可通过隧洞将水放入虹桥水库。据预测,一年拦截下来的山体来水约有530万立方米。
  由于定海城区水网、河流不是很丰富,排洪泄洪能力不足,我们分别在定海城区新河、城东河、城关河三条河流适当位置实施“中提升”工程建设。每一条河流增加一个强排泵站,在泵站到大海之间,采取顶管方式在地下5米处将长3.75公里、管径约2.2米的压力涵管顶至海边,届时可增加每秒32立方米的流量。随着五山水利工程东山段的实施,2021年“烟花”台风期间,东山脚下东山社区区域基本没有受淹,该区块群众享受到了五山水利工程带来的好处。
  记者:从施工场地变身“网红”景点,将“五山”景区化有怎样优势?定海文旅部门将如何借助其优势予以优化,让绿道“活“起来?
  定海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孙艳青:东海云廊绿道从地理形态、文化底蕴和资源禀赋来看,已经超越国内许多绿道。它的位置环绕在定海古城周边的5座山上,这5座山都有各自独特的气质。把这5座山有机串联起来形成“绿道绕五山 环抱定海湾”格局,其中东海云廊东山段自去年10月1日开放以来,已经吸引了许多市民和游客前来打卡,反响普遍较好。
  从总体景观设计来讲,我们通过规划创意,把绿道基础设施建设、业态植入、运营管理等方面结合起来,用景区的思维来建设绿道,根据每一段绿道的不同气质,设计不同的驿站、广场、入口公园、主题展馆等。比如在东山段将选择一处最佳观海处打造观海平台; 对竹山山顶的舟山鸦片战争纪念馆进行全新改造提升; 在长岗山段将改造旧厂房开设主题展馆等。在下步运营中,通过研发数字平台,配套导航导览、周边服务等自助功能,提高市民游客进入的便利度、游玩的舒适度、体验的精彩度。在业态设计上,整体谋划云廊商圈,在东海云廊及周边设置文创、研学、户外轻餐饮等业态和新消费场景,带动周边群众参与项目经营,发展家门口的旅游经济。此外,我们还将全力打造云廊IP,推广定海旅游新名片,设计云廊logo、研发绿道文创、举办文旅节庆活动,把云廊景区打造成市民游客都想来的打卡地。
  记者:继东海云廊东山段开通后,下一座山将何时“亮相”?其余几座山目前建设进度如何?
  定海区交通运输局局长 孙继达:我们将东海云廊竹山段作为下一个向市民开放的第二段绿道。竹山段以“鸦片战争”这一历史文化为主题,以“英雄路”为设计理念,沿线打造多个观景平台、水池景观及标识标线等城市家具。竹山段已于去年4月5日进场施工,目前已完成截洪沟建设和路面平整,力争在今年5月1日向市民开放。
  此外,长岗山、擂鼓山、海山截洪沟建设正加快推进,由于5座山的截洪沟都是独立的,需另外建山路、钢构桥、隧道来完成山体连接。今年春节后将有10余个工地同时开工,整个工程将于2023年8月竣工。施工期间,我们会做到文明施工,施工中造成的不便请群众多多谅解。
  记者:对于保障东海云廊生态带及周边的绿道建设及市政管理方面将有哪些进一步举措?
  定海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 林建刚:第一块是城市道路改造提升,今年我们将重点实施环城西路、昌国路、人民南路、解放西路等18条城市道路改造提升。第二块是内地广场公园的新建改建,我们将实施东海云廊广场、昌国路原东门里招待所对面口袋公园、孝娘桥西侧街心公园及一批城市绿地、口袋公园建设。此外,对于群众较为关心的公共停车场问题,我们将与定海区城市更新中心共同挖掘、整合、新建一批公共停车位,目前正在规划中,计划今年春节后实施。

  海岛古城文化带 深耕古城文化 实现活化利用

  记者:海岛古城文化带打造将进一步改善民生、活化功能。去年底,定海古城微改造启动,定海古城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全面拉开序幕。长久以来,受环境、历史等各种因素制约,在这一片区的居民生活质量发展受限。对于群众最“急难愁盼”的问题将如何跟进?
  定海区城市更新中心主任 黄跃明:在定海古城一平方公里的区域范围内,主要涉及到昌国街道留方、翁山、西安、东管庙4个社区,该区域群众居住生活环境相对较差。定海古城微改造要突出“微”字,古城有历史文脉传承,不可能像之前城中村(旧城)改造一样大拆大建。微改造主要目的是改善古城范围内群众居住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这次微改造可能通过拆除一批、修缮一批、改造一批的方式来打开一些空间,从源头改善群众的居住质量。根据计划,先启动东城门片区、东大街东段区、砚池区块、静鹤斋片区、祖印寺广场5个区块,用于道路拓宽、广场打造、景观节点建设及民生设施配套等,我们会通过专家咨询委员会,多方听取意见,制定合理方案。
  记者:定海古城当中散落着很多古建筑,如何做好文保点的保护利用?
  定海区城市更新中心主任 黄跃明:定海古城有各级文物保护点位88处。对于文保点及历史建筑,一方面是修缮,历史建筑因有历史原真性,要保持原有历史味道,我们前期收集了50余本古籍资料,从这些古籍资料中寻找原有建筑风貌,通过历史图片对比,修旧如旧,体现历史沧桑感。另一方面是改造,对文保点及历史建筑的外观不做明显改变,对部分用途进行改造,并考虑古城商圈中业态活化问题。如吴家大院、许氏民居,我们目前已启动改造,计划本月底左右进场施工。
  记者:除了外在建筑,定海古城之所以能够声名远扬的原因还在于它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那么如何将这些文化与我们日常生活、以及全域旅游进一步串联,定海文旅部门是怎么规划的?
  定海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孙艳青:定海古城文渊深、文脉广、文气足,虽然说城市不大,但却是满城文化。这两年我们通过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挖掘了具有定海辨识度的文化元素245个,其中梳理了定海海防文化、名人故居文化、商帮文化等一大批有重要价值的文化基因,这些文化基因就是定海古城最独特最鲜明的城市记忆。我们将围绕古城新生、古城潮玩的目标,让古城留得住记忆,也当得了“网红”。比如实施建筑可阅读行动,对古城这些精美精致的古宅、故居进行活化利用,赋予其教育研学、旅游体验等功能,同时也陆续打造开放了名人馆、非遗馆、民俗生活馆、蓝理纪念馆,海洋赏石馆等,未来将这些展馆串珠成链,以古城核心区块,就是一个古城文化展览馆理念推进文化进一步融入群众日常生活。我们还会以古城微改造为契机,利用释放出新空间,建设文化新客厅,植入街头演绎、室外展览、好物集市等潮文化生活元素,把闲置空间打造成市民的文化新客厅,并把“百姓课堂”等成熟的公共文化品牌活动放到新文化空间来举办,让市民能够就近就便参与文化体验活动,也会重点举办如定海古城定向赛这种符合古城气质的体育赛事活动,赋予古城更强的引流功能。
  记者:市民游览古城时想找地方歇脚,购买吃的或纪念品。对于市民这样的需求,定海区商务局是如何考虑的?
  定海区商务局局长 蒋东前:定海古城位于定海中心位置,是城区传统商业最繁华的地段,有传统商业综合体,比如说百悦生活广场、“新一百”,也有以民俗特色为主的中、西大街,以服饰销售为主的总府路,以餐饮消费为主的芙蓉洲路街区。但近几年来,这一片商区繁华的程度有所衰弱。下步,我们一方面着眼于现有业态,通过改造提升,引入时尚潮流的商业业态,充分凝聚消费群体,让特色变得更有特色,打造各具功能、业态丰富的商业街区;同时跟进古城微改造,适时推进商业街区步行街建设,以购物环境更舒适、生活节奏更舒缓的目标,打造更具人气的消费新场景。另一方面突出“文化+商业”“旅游+商业”,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商业街区。通过政策引导、政策扶持,吸引更多具有传统文化、古城特色的小吃店、土特产店、手工作坊及海洋文创产品、老字号、民俗服饰为主的商业业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字号产品植入古城商圈中,结合独特的海洋元素跟文化元素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商业街区。

  定海湾区滨海带 深挖滨海资源 打造魅力湾区

  记者:海岛资源是定海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依托,定海湾区滨海带建设就是针对于此,相关部门将如何进行打造?
  定海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 林建刚:定海湾区的蓝色海湾包括定海湾区滨海带建设,这个项目指的是定海湾整体提升,东至青垒头增产碶,西至竹山门的浙江凯灵船厂附近。我们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理念,将把定海沿港西路浙江凯灵船厂那一段作为先行段实施蓝色海湾(竹山门)整治修复工程,结合定海夜排档、定海港务广场,海滨公园重要节点,通过对岸线生态治理,清水平台布局及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整个定海湾品质。通俗来讲,就是把定海南大门重新打开,让外地游客、本地市民真正享受到山海城相融的宜居城市。蓝色海湾(竹山门)整治修复工程分为两期,一期是2022年、二期是2023年至2024年,分三年实施,其中一期项目计划投资4045万元,预计今年4月动工实施,今年年底前完工。
  记者:水利部门将如何开展这项工作?
  定海区水利局局长 陈官平:定海湾区滨海带包括了滨海公园、城市堤防工程,也是我们“海塘安澜”工程一部分。我们秉着“水利安全+生态”的理念,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全力配合开展定海湾区滨海带建设,使建成后的定海湾区滨海带既具有城区交通滨海休闲的功能,更具有百年一遇海塘的高标准防潮功能。
  记者:对于定海湾区滨海带的打造,周边商圈配置上将增设怎样的特色亮点?
  定海区商务局局长 蒋东前:宋都海滨新天地商圈这一区域里聚集了近百家商家,以教育培训、健身文化、休闲饮食为主,业态虽丰富,但一直不温不火,主要原因在于商业空间没有打开,动线阻隔太多、不流畅,导致了物流、人流、信息流的阻隔,所以定海湾区滨海带的打造是为商圈发展打开空间。这块区域最大特点是海风、海水、海浪、海岛。我们要把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融入到商业业态谋划,今后发展方向一个是时尚潮流,一个是夜色经济,要突显适合年轻人消费的餐饮酒吧、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等业态,同时要精准定位外地游客,把赏海景、吃海鲜作为重要场景来打造。要进一步加强人气集聚,推出夜游、夜购、夜品、夜赏等商、旅、文融合的夜间消费活动,充分利用新媒体、抖音、快手直播等,加大商圈宣传和消费者引流。作为行业主管部门,我们要更尊重市场、敬畏市场,按照市场规律来办事,为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同时加强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双方力量,使定海商带、商圈及商贸业发展得到快速提升。
  记者:“三个带”打造完成后,将如何做好管理维护?
  定海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 林建刚:一城之美,在于精致; 一城管理,在于精细。我们将从精致化、精细化、智慧化“三个化”入手,加强城市管理维护。精致化,就是整体提升城区主干道品质,集中排查整治城市公园、物业小区等重点公共绿地,开展“城市窗口”深度清洁、街巷“清洁提效”、“城市立面”整治等专项行动,全民掸尘深入人心。精细化,就是继续推进精品示范街、席地而坐保洁区等建设,推进“后创城时代”长效化管理,开展背街小巷、门前三包等创建行动。智慧化,就是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设智慧公厕、智慧燃气、智慧井盖等,不断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