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增进民生......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综合新闻 03版: 专 版 04版: 民生新闻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增进民生获得感

——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一把手访谈(七)



  □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文/摄

  区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心尽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定海人民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本期的一把手访谈,邀请了定海区教育局局长林光、定海区民政局局长王雄飞、定海区人力社保局局长顾培斐、定海区住建局局长朱兴岳、定海区卫生健康局局长张臣达,围绕教育、养老、就业、住房、医疗等民生问题,就认真贯彻落实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谋划未来的发展任务与重点工作。

  加大优质教育供给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记者:就画好全区教育“一张图”,建好美丽校园,教育部门有什么规划?
  林光:今年,我们将重点推进城北小学项目、定海二中的改扩建、小洋岙幼儿园、未来社区幼儿园、白泉贤学幼儿园等一批项目的建设。其中,城北小学项目占地面积40余亩,总投资约2.2亿元,设计规模48个班级,除了设有普通教室、专用教室、行政用房、报告厅、室内篮球馆和田径场等设施外,还将建设地下接送系统、可容纳千人用餐的学生食堂。建成后将把舟山小学整体迁入新校区,计划2024年秋季入学前投用。同时,重点做好城南学校的新建包括小学和幼儿园的建设、定海小学重建等一批校园储备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前期准备工作。结合各校实际,制定“一校一策”优化升级方案,通过拓展空间、提升功能、美化环境等增强硬件保障水平。
  记者:教育领域,师资队伍的打造至关重要,今后有哪些举措?
  林光:加大优秀教师表彰力度,常抓不懈开展师德师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深化小学“一专多能”全科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培养一批教育教学高端人才,培育一支专家型名师队伍;选人用人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将履职情况和工作实绩作为教师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的首要因素;探索建立教师岗位动态管理机制,对个别业务水平差、履职不尽责等“德不配岗”或“能不适岗”的教师,试行调离一线、转岗待岗等举措。
  记者:此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认真落实“双减”政策,教育部门将怎么做?
  林光:一是健全作业管理制度,建立启用区域中小学家庭作业监控数字化平台,从家庭作业公示、作业时间的监控、学校作业量预警、作业质量提升等方面为作业减量增效提供数据支撑。二是完善教育评价体系,通过压减考试次数、规范考试命题等,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三是优化课程体系建设,保障和提升小学“1+x”课后托管服务和初中的晚自习的质量等。四是加强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治理,严防严打在职教师违规家教、无证无照“黑机构”搞地下培训等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关注民生温度 绘就幸福底色

  记者:定海老龄化趋势的凸显,给养老服务工作提出了较大挑战,下步将如何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王雄飞:在居家养老方面,注重社区照料服务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和良好运营,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照料中心引入有资质的社会组织进行运营,提升服务品质。同时,发挥好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作用,实现镇街跟社区两级服务中心上下联动,形成专业服务与一般服务、收费服务与免费服务相补充的居家养老服务格局。在机构养老方面,增加养老机构的床位,优化提升养老机构布局。革新运营模式,探索在镇街示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打造康养联合体,推进家庭养老照料床位与家庭病床资源共享、服务衔接。
  记者:面对低保户、困境儿童等困难群体,民政部门将如何做好兜底保障?
  王雄飞:我们将重点解决好“怎么帮”和“谁来帮”的问题。在解决好“怎么帮”的问题上,首先构建精准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确保社会救助政策广覆盖,困难群众救助无遗漏。其次是强化对困难群众的日常关爱服务,社会救助由传统单一的资金救助探索向生活帮扶、精神慰藉、心理疏导转变,对各类困难群体开展定期上门实地探访的关爱服务。在解决好“谁来帮”的问题上,系统整合梳理教育、残联、总工会等各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救助政策,做到社会救助全区“一盘棋”,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积极鼓励社会组织、专业社工等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
  记者:这次党代会报告提到了“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民政部门会有什么举措?
  王雄飞:一是从政策惠老入手,持续做好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工作、养老服务补贴发放工作,推进困难家庭老人适老化改造项目。二是从智慧养老入手,深入开发“e定好养”项目,增加机构场所等一系列智慧安全等应用管理场景。三是从便民适老入手,发挥好海岛幸福驿家的作用,加强跟湖州市优质养老资源的合作交流。四是从公益助老入手,开发“百善惠”微公益手机小程序,制定包含医疗问诊、空巢老人陪聊等个性化内容的服务清单,实现老年人手机点单预约、社会组织线上接单线下服务。

  城乡就业更充分 社会保障更健全

  记者:党代会报告专门提到了要稳定和扩大高质量就业,我区将如何做好就业保障工作?
  顾培斐:一是实施更普惠的政策,提高高校学生到企业实习、见习的补贴标准等。二是搭建更便利的平台,对定海区人力资源市场进行改造,举办周六招聘会、高校毕业生专场、退役军人专场等系列招聘活动,搭建“线上+线下”多模式融合的招聘平台。三是开展更全面的培训,聚焦企业职工、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大规模、多层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四是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有针对性地开展“送政策、送服务、送岗位、送培训”等服务。五是深化创业培训,挖掘本土创业项目,引进市外优秀创业项目。
  记者:当前,各地仍面临激烈的高校毕业生争夺战,与周边城市相比,我区的优势并不突出,将如何破题?
  顾培斐:一是打好“宣传牌”,在西安、南京、武汉等地引才工作站的基础上新增1-2家,把我区的城市特点、产业布局等优惠政策宣传好。继续组织外地高校学生来定游学、实习,加深外地大学生的“定海印象”。二是打好“创新牌”,探索网络招聘新模式,实现招聘、面试、录用“一站直达”。三是打好“亲情牌”,加强与定海籍高校毕业生群体的沟通联系,有针对性地推荐适宜岗位,同时加大与舟山本地高校的联系,组织我区企业和本地高校开展系列“走亲”活动,吸引本地高校毕业生留定发展。
  记者:打造多层次社会保障服务圈是当前的改革目标,下步将如何做好这项工作?
  顾培斐:适时调整基础养老金标准,实现养老待遇的稳步提升。其次是要打造便民服务“社保10分钟服务圈”,以市区社保经办机构为原点,延伸与11个镇(街道)、121个村(社区)的合作半径,形成“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社保经办网络。最后,要推出“无感认证”,深化退休人员社保领取资格认证改革,采用大数据比对,进一步推动群众登记“零跑腿”。

  补短板提品质 让群众“住好房”

  记者:近年来,定海不少老旧小区换新颜,协调美观的建筑外立面也让这座城市更为亮丽。下步,会有哪些举措让定海更宜居?
  朱兴岳:更加注重突出小区的功能性改造,精简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通过挂图作战来加速推进。加强工程施工全过程管理监督,坚持文明施工和绿色施工。优化改造的项目,突出适老性改造和无障碍设施建设。在改造的过程中,坚持“内外兼修”,在对房屋本体进行立面改造、屋顶补漏、楼道整治的基础上,突出功能性改造和基础设施改造。同时,优化小区道路、管网的建设,增加停车位、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建设绿化节点,美化小区环境。增设指示牌,方便市民进出小区。完善小区安防设施建设,加强监控、烟感等设施的敷设,建立小区智慧管理平台。此外,加强物业管理,继续推进准物业管理、社区物业服务中心保障管理、专业物业服务管理三种管理模式,不断满足居民的物业服务需求。
  记者:当前,老旧小区居民对于加装电梯的呼声越来越高,针对这项工作有什么计划?
  朱兴岳:我区根据定海实际,出台了一些鼓励性、配套性的措施,包括基础设施配套的补助、住房公积金的提取、加装后对社区的鼓励奖励等。目前,我们已经对30余个单元住户进行了现场初勘和业务讲解,争取尽快动工建设。下步,我们将全面排摸小区,掌握小区居民的需求意向,形成适合加装电梯的小区清单。积极对接省、市出台的优惠政策,调整优化资金补助政策,降低申请门槛、简化实施程序,实施“保姆式”全程服务。通过设点宣传、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形成浓厚氛围。培育加装电梯的社区热心人,通过社区热心人讲好故事,引导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

  医疗资源共建共享 持续打造“健康定海”

  记者:近年来,定海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其中有一项是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这项工程是什么内容?
  张臣达:该工程核心内容是“3342”工程。第一个“3”指卒中、胸痛、创伤三大医疗救治中心建设。第二个“3”指影像、病理、检验(心电)三大共享中心建设。“4”即普外科、心血管内科、急诊科包括ICU、消化内科。“2”指医院整体医疗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两大能力的提升。浙江省人民医院定海分院运行近1年来,通过省级医院医生传帮带,医院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下步,我们将围绕“跨界”“共享”“服务”“技术”赋能医疗机构能力提升,持续深化“山海”提升合作内涵,建立健康评估、早期识别、健康管理、规范诊疗的服务模式。
  记者:长期以来,海岛、农村地区面临医疗人员不足、服务能力偏弱问题。该如何打破地域局限,让村民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张臣达:从引进人才、定向委培、招引银龄医师等,充实人才队伍;通过数字化改革,让海岛、农村村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发挥省级专家“领头羊”作用,开展海岛农村巡回医疗,实现从“病人找医生”变为“医生找病人”的转变;对偏远海岛医生开展院前急救培训,提升基层医护人员急救水平;立足海岛实际,开发“岛岛救”应用系统,把医疗急救关口前移,打造“海岛15分钟急救圈”。
  记者:当前,医疗卫生事业逐步从“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下步将如何提升群众的健康获得感?
  张臣达:一是精准防疫,健全哨点网络,提高核酸检测能力,实现人、物和环境同防。二是积极谋划“海岛数字微医院”和“无接触就医”,把医疗和预防关口前移,实现群众获取健康服务“零距离”。三是扎实开展“健康细胞”创建。四是积极鼓励签约医生进家庭服务,实现预防、诊疗、转诊、康复的全程健康服务闭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