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防疫名词你了解吗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综合新闻 03版: 专 版 04版: 民生新闻

这些防疫名词你了解吗



  人群分类标准

  密切接触者:是指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症状出现前5天,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5天,与其在同一空间、同一单位、同一建筑有近距离接触且未采取有效防护的人员,以及现场调查人员评估认为其他符合密切接触者判断标准,均判定为密切接触者。对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应按要求进行集中隔离和核酸检测。
  密接的密接(简称“次密接”):是指密切接触者与病例发病前5天,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5天至被隔离管理前这段时间内的第一次接触开始,至该密切接触者被隔离管理前,与密切接触者有共同居住生活、同一密闭环境工作、聚餐和娱乐等近距离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的人员。
  一般接触者:是指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在乘坐飞机、火车和轮船等同一交通工具、共同生活、学习、工作以及诊疗过程中有过接触,以及共同暴露于商场、农贸(集贸)市场、公交车站、地铁内等公共场所的人员,但不符合密切接触者判定原则的人员。

  如果疾控部门通知你是密切接触者、密接的密接,怎么办?

  不用恐慌,不要随便外出,做好个人防护,按照要求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积极配合隔离管控措施和疾控部门流调工作。隔离医学观察期间每日应做好体温和症状监测。如果出现发热、咳嗽、咽痛、嗅(味)觉减退等症状时要及时报告,进行排查、诊治。

  密切接触者、密接的密接隔离医学观察需多长时间?

  以新冠病毒所致疾病潜伏期为依据,密切接触者的集中隔离观察期限为自最后一次与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发生无有效防护接触后14天,并建议在隔离期满后再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居家健康观察7天,以避免极少数超长潜伏期病例引起传播。
  密接的密接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期限根据密切接触者的核酸检测结果确定。

  担心与确诊、疑似患者同乘过公共交通怎么办?

  使用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与国家卫生健康委推出“同行密切接触人员自查服务”,可安全快捷查询自己是否与患者同行密接。如果查询是密切接触者,不必过分担心,如实填写页面出现的“自主申报”,加强自我检查、防护和隔离观察,协助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

  不同管理措施的标准

  集中隔离管理:是指被隔离观察的人员在指定场所接受集中管理,由专业的医疗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提供专业、安全的医疗及生活保障服务;每名接受集中医学观察的人员在单独的空间内进行隔离观察,直到隔离期满,集中隔离期间不得离开房间,不接受外来人员探访;按照防疫要求每日早、晚进行体温和健康状况监测,定期采集核酸,并做好房间的日常消毒;隔离期间应注意每天开窗通风,保持房间空气流通;定期清洁个人衣物,整理房间内务,保持房间清洁;房间内产生的垃圾自行清理装袋后,应扎紧袋口,放置在指定的位置。
  居家隔离管理:需要按照“8个要”落实健康管理,即隔离房间要符合“单人单间单卫”;要加装电子门磁; 隔离人员及同居的家庭成员、室友原则上不准外出,每天两次要向“社区三人小组”报告居家隔离人员体温等健康状况;医疗机构要上门采集鼻咽拭子;社区要提供生活保障; 没有符合条件的居家隔离场所要在集中隔离场所完成健康管理; 出现发热、干咳等十大症状,要主动报告“社区三人小组”,及时闭环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排查;其他急症就诊要到当地指定医疗机构就诊。
  居家健康监测:需要落实“两做好一避免一及时”要求。
  两做好:做好健康监测,每天测量体温,按照要求自觉前往社区核酸检测点进行核酸检测;非必要不外出,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口罩。
  一避免:原则上在家办公,不参加上学等集体活动,不能进入公共密闭场所,避免参加聚会、聚餐等人群聚集活动。
  一及时:出现发热、咳嗽、嗅觉味觉减弱等异常情况,及时到定点医院排查。居家健康监测期间同住人员可外出。没有固定住所的来定返定人员可在集中隔离场所或在通风条件良好、不使用中央空调的场所完成健康监测。急症就诊要到当地指定医疗机构就诊。
  自我健康监测:进行自我健康监测期间,在做好个人防护的情况下,可正常上班、上学、就诊等。期间应每天注意自我健康状况的观察,如果出现发热、咳嗽、嗅觉味觉减弱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到定点医院排查;可以通过电话、微信等与家人及朋友多联系,减少紧张与焦虑,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可以进行阅读、看电影、听音乐等休闲娱乐活动;可以在房间内坚持每天适量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健身操、平板支撑等;注意规律作息,不熬夜。
  “14+14”或“14+7+7”:即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鼻咽拭子,上下午采样次数各半,第1、2、3、4、7、14天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其中第14天双采双检)+14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居家符合隔离医学观察条件,方可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第2、7、14天,其中第14天双采双检)。主要针对中高风险地区入境人员。
  “14+7”:即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第1、2、3、4、7、14天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7天居家健康观察(第2、7天进行核酸检测)。主要对密接,从中、高风险地区或参照中、高风险地区管理的来(返)人员。
  “7+7”:即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第1、2、3、4、7天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7天居家健康观察(第7天进行核酸检测)。主要针对次密接人员。
  “3+11”:即3天居家健康观察(或集中隔离)+11天日常健康监测,在第1、3、14天进行核酸检测并报告体温等身体状况。
  “2+14”:即核验2天(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14天自我健康监测。

  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的划分标准是怎样的?

  封控区

  划分标准:一般是指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在发病或检测到阳性前2天起至隔离管理前,其居住地所在小区及活动频繁的周边区域。可精确划分至小区(自然村组)、楼栋、单元等。
  管控措施:实行“区域封闭、足不出户、门磁管理、服务上门”,严格落实居家隔离措施,居家隔离时佩戴口罩,尽量减少家庭成员之间的接触。做好环境消毒通风等。安排24小时巡逻值守,防止人员外出流动,做到足不出户。如管理难度大,存在较高传播风险,必要时可将区域内居民转运至集中隔离场所。对因就医等确需外出人员,须联系社区防控办公室同意后,安排专人专车,全程做好个人防护,实行闭环管理。
  解除标准: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可解除封控:(1)近14天区域内无新增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2)区域内最后一名密切接触者自末次暴露超过14天,核酸检测为阴性;(3)解封前2天区域内所有人员完成一轮核酸筛查,均为阴性。

  管控区

  划分标准:病例发病前2天或无症状感染者检测到阳性前2天起至隔离管理前,如其对工作地、活动地等区域人员具有一定的传播风险,但是无法精确判定该区域密接、次密接的,可将该区域判定为管控区,可精确划分至小区(自然村组)、楼栋、单元等。该区域内如发现核酸检测阳性者即转为封控区。
  管控措施:管控区实行“人不出区,严禁聚集”,原则上居家,每户每2-3天可安排1人在严格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分时分区限人数到社区指定地点购买生活物资。对因就医等确需外出的人员,由社区出具证明并做好审核登记。所有出入人员落实查证、验码、测温、登记。居家时也要佩戴口罩,尽量减少家庭成员之间的接触,做好环境消毒、通风。除保障居民正常生活需求的商场、超市和农贸市场外,其他密闭公共场所全部关闭。
  解除标准: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可解除管控:(1)近14天区域内无新增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2)区域内最后一名密切接触者自末次暴露超过14天,核酸检测为阴性;(3)解控前2天区域内所有人员完成一轮核酸筛查,均为阴性。

  防范区

  划分标准:县(区)内封闭区、管控区以外的区域均为防范区。
  管控措施:防范区实行“强化社会面管控,严格限制人员聚集规模”。严格限制人员聚集,严格落实进入室内公共场所预约错峰、测温、扫码、戴口罩等措施。商场、超市和农贸市场等基本生活物资供应场所合理控制人员数量。从严控制聚会、聚餐等聚集性活动规模。在疫情初期、流行病学调查尚未排清风险前,暂停网吧、歌厅、棋牌室、图书馆等有关室内公共场所的运营活动。控制餐馆、公共食堂经营规模和营业时间,必要时暂停堂食。居民应主动减少外出、避免聚集、保持社交距离、做好个人防护,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后要及时主动前往医疗机构就诊。主动配合做好风险人员协查工作。
  解除标准:县(区)内封控区、管控区全部解封解控。

  为什么划了封控区又划中风险地区?

  划分封控区类似于精准制导,对疫情实施精准阻击歼灭,而调整风险地区类似于划分识别区,向外提醒注意绕行或者注意防范。封控区注重对内,强调的是为应对疫情而实施的一些举措,风险地区注重对外,强调的是提示该区域有疫情风险。在现有封控区的情形下,调整为中风险地区,并不是疫情的升级,而是依据现实防控需要所提出的综合举措。

  为什么要划分风险地区?

  风险地区的划分主要从三个维度考虑:一是地域方面,以楼栋、(村)社区、镇(街道)等区域为基本单位;二是时间,以新冠肺炎最长潜伏期14天为单位;三是疫情情况,有没有发生聚集性疫情。从这三个维度对涉疫区域确定高中低风险情况。
  划定中风险地区有以下意义:1、向社会公布该区域的风险等级,14天内有该区域旅居史的人员需主动向社区报备,便于社区对人员进行排查。2、14天之内有中风险地区旅居史的人员,健康码将会有所显示;途经有中风险区域所在的地市,行程码会带“*”。这有利于发现涉疫重点人员,有效防止疫情扩散。3、提醒市民出行时避开该区域,降低感染风险。4、集中力量管控重点人员,阻断社区传播,对疫情围追堵截,助力平息疫情。5、规范该区域内的人员活动、社会管理,在疫情防控的同时,将对社会的影响降到最低。

  整理:记者 倪妮
  来源:健康浙江、定海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