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万尾海蜇苗放流入海修旧如旧延续文脉定海公安全面推广信息流转平台白话版行政许可办事指南上线乡村花海美如画我区开展未成年用工检查行动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综合新闻 03版: 专 版 04版: 民生新闻

海山许氏民居(二期)修缮工程预计今年8月竣工

修旧如旧延续文脉



  本报讯(记者 王胜 尹倩倩通讯员 王李佳莹 林家豪)海山许氏民居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自今年2月启动二期修缮工程以来,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相关部门对其开展结构加固、房屋装修等施工,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75%。
  走进位于环城南路78—89号的海山许氏民居(二期)修缮工程现场,院落内的三栋民居建筑搭着脚手架,工人们正对照图纸对部分漏水屋面进行重新铺设,并同步对部分柱子、大梁等木质构件粉刷油漆。“这几栋古民居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灰塑等装饰手法,造型别致,雕工精美,可以说代表着那个年代当地工艺的最高水平,但因为年久失修,蚁蛀严重,原来的椽条、脚基等都有损毁,我们正在以最小的干预,尽最大的可能去修复它。”该修缮工程项目部现场负责人姚正六说着带记者来到了木雕加工区,几位技艺精湛的老木匠反复比对着腐朽的木窗原样,并通过传统手艺对局部构建进行“拷贝”,再通过榫卯结构将新老木材插接,力求最大程度还原残旧木窗的原貌。姚正六说,古建筑修复必须遵循古建规则,原始材料能用就不换,拆分的结构要按原样搭建组合,连修缮中损坏缺失的一砖一瓦都是从各地淘来的,从而确保建筑风格的延续统一。
  “这几栋建筑具有中国传统古典建筑艺术和西式建筑艺术的风格,别具一格,这也给门头、窗沿等细节修缮带来了难度。”姚正六说,在修缮过程中,项目部还遇到了不少难题。为了修缮民居屋檐上镂空雕刻的球,项目部团队查找了不少资料,通过老师傅手工通体雕镂而成,力求细节完美。同时,在专家的指导下,该项目部团队边干边学,翻阅了大量古建筑资料书籍,不断修改完善方案,才使得一处处已经缺失的器物得以重现。
  据了解,海山许氏民居建于民国期间,是一处典型的南方民居建筑,该宅院坐北朝南,由并列分布的东西两区及中央甬路、围墙等附属设施组成规模较大的建筑群,占地面积约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300平方米。此次修缮通过传统工艺技术,对该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将更好地延续定海古城建筑文脉,传承历史。
  在古城定海,像海山许氏民居这样极具特色的传统建筑不在少数。“古建筑与文物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既是历史文明的载体,又是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只有用科学的方法、慎重的态度对它们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修复,尽可能地保持‘原汁原味’,才能让它们的生命力更加持久。”区文保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按照“应保尽保,整体保护”的要求,近年来,我区陆续对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缮加固,让它们的历史、文化得以延续。目前,位于昌国街道前府街7号的市级文保点“吴家大院”也正在修缮加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