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象不到的定海”系列报道⑦
10年架起远洋船舶通讯网络
本报讯(记者 尹倩倩 王胜 通讯员 李熠)在海洋通信领域耕耘10年后,位于定海海洋科学城的浙江英特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从一家规模小、产品单一的小微企业,逐步发展成为拥有40余名研发人员、为全国近2700艘远洋船舶提供船位监测、海上通讯、安全救助等服务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走进“英特讯”研发室,企业研发人员在电脑前熟练地编写代码,其中一台显示海洋地图的显示器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一款远洋渔业企业管理平台,推向市场已有两年时间,目前在根据客户反馈对产品和服务进行优化,让客户有更好的体验。”该公司副总经理张雨告诉记者,在2012年企业成立之初,因缺乏应用软件的核心技术,使得用户对产品的黏度不足,导致企业起步并不顺利,要想在行业内站稳脚跟,就必须投入更多精力开发应用软件,打造属于“英特讯”的用户网络。
自主研发,关键在人。“本地没有相关院校毕业生,我们就跑到杭州、上海招人。”张雨说,当时考虑到许多专业对口的毕业生渴望留在一线城市打拼,企业决定在上海租用临时办公场所,采用异地办公的方式,留住人才,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提高薪资待遇、解决住房等方式将人才引到定海,逐步培养起一支以中青年技术骨干为主,具有技术开发、系统开发、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和工程实施的专业技术队伍。为保持企业的技术领先优势,“英特讯”研发人员占到了职工总数的60%,同时每年企业投入销售额20%的经费用于研发,并积极与浙江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的团队开展合作,以“研发+品牌”占领市场高地。去年,该企业实现产值4000万元。
在企业转型过程中,“英特讯”逐步拥有了船舶信息系统集成产品生产和试验设施、先进软件开发及测试平台,企业的研发中心还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打造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以卫星通信为核心的信息化软硬件产品。其中,该企业自主研发并投入使用的“电子渔捞日志”系统已安装在千余艘远洋渔船上,并得到了太平洋岛国库克群岛渔业管理部门的认可,完成了与库克群岛的渔捞日志对接工作。
“从单边对讲机到微信电话,再到北斗短视频通讯……”在该公司总经理李晨看来,数字经济时代,海上智能科技更新换代可谓“一日千里”。“英特讯”一直根据客户需求,定制针对性的多样化产品,不断积累用户数量、增加用户粘性。他说,企业开发的一款海事卫星网络即时通讯软件产品,其难点在于如何在昂贵的资费条件下,既要保证通信的实时性,又要控制流量的消耗。经过一年多的尝试和创新,技术团队在开发软件的同时,还开发了一款带防火墙的硬件,并根据用户的使用反馈,不断对软件进行技术革新,用户满意度明显提升。
软件著作权50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0项、自主商标5项……站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风口,“英特讯”在服务远洋渔船的同时,不断向商船领域进军,拥抱智能航运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