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项目“活起来”黄桃丰收果农乐金融及时雨浇灌致富花定海公安加强巡查宣防护平安改造文化礼堂建好“精神家园”无标题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举行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综合新闻 03版: 专 版 04版: 民生新闻

我区积极推进“贺郎调”挖掘传承工作

让非遗项目“活起来”



  本报讯(记者 王胜 胡思佳通讯员 丁季芳)“贺郎调”是舟山颇具代表性的民间歌谣,在传统婚礼的贺郎环节中演唱,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今年以来,我区积极推进“贺郎调”挖掘传承工作,进一步推进民间小调的系统性保护和传承。
  日前,“寻找郎头傧”—舟山《贺郎调》 挖掘传承活动第三场拍摄工作在盐仓街道叉河村进行,现场模拟了贺郎环节布置场景,只见两张桌子上摆放着花生、红枣、瓜子等食物。5位民间艺人根据桌上摆放的食物,在器乐伴奏下相继唱起“贺郎调”。
  现年85岁的吴能昌是此次参与拍摄的民间艺人之一,于16岁自学“贺郎调”。他告诉记者,为了增加婚礼期间的热闹气氛,贺郎是传统婚礼的标配环节。“以前如果婚礼中没有贺郎,就感觉婚礼不热闹,新郎、新娘也会认为婚礼不体面。”吴能昌说,郎头傧类似现在的婚礼主持人,主要是活跃气氛,从摆酒开始,到看嫁妆、看新娘,都有相应的唱词,唱的内容主要是吉祥的话语,也会根据主人家的爱好、家庭情况即兴发挥。吴能昌的记忆中,最流行的那段时期,郎头傧都要提前邀请,有时一晚上还要赶2场。
  据悉,“贺郎调”源于清朝年间,是当时结婚口头演唱发展而成的曲调,内容有办开令、看新娘、看嫁妆、敬酒、唱盆头、收令等部分。曲调喜气洋洋,诙谐有趣,节奏轻快、欢乐,是具有浓郁海岛乡土气息的民间音乐。长期以来,“贺郎调”历经舟山民间艺人不断创编完善,形成独特的海岛民间曲调,在舟山广泛流传,被列入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随着时光的流逝和社会生活的变迁,贺郎这个习俗渐渐消失,“贺郎调”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为了挽救这一濒临失传的民间小调,今年市、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单位联合开展寻找“郎头傧”———舟山《贺郎调》挖掘传承活动,分为调查摸底、田野挖掘、县区选拔、全市比赛、整理汇编等阶段进行。经前期调查摸底,我区已排摸出16名“贺郎调”民间艺人。
  “这个项目传承人群基本年纪较大,其中年纪最轻的也已59岁。我们希望能从这批老艺人的口述中挖掘出一些‘贺郎调’的传承脉络,记录民间唱词唱调。”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乐丽娜说,目前非遗专家团队已对这些民间艺人开展田野挖掘、录制“贺郎调”演唱视频等,之后将开展郎头傧选拔赛,为“贺郎调”项目的保护、传承发展提供后备力量。
  据了解,我区将用1-2年时间做好“贺郎调”整理汇编工作,内容包括历史资料收集、民间艺人采访记录、录制视频等,形成完整的定海区“贺郎调”民间艺人档案和原始视频档案,形成“贺郎调”曲谱和唱词文本等。此外,还将把“贺郎调”以表演的形式搬上舞台,推动非遗项目“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