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展文化传递正能量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综合新闻 03版: 专 版 04版: 民生新闻

歌舞展文化传递正能量

———“寻找身边的民间文艺达人”系列报道(下)



  □记者韩地枰通讯员李华文/摄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文化软实力更是一座文明城市的重要特征和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定海不断推进民间文艺精品创作,提高公众审美水平和文化认知,各个年龄阶层都涌现出热爱文艺事业的人士,他们在深厚的文化土壤中精耕细作,用歌舞艺术演绎出定海之美。

  于燕 将舞蹈艺术枝叶伸向基层

  随着缓慢而优雅的音乐节奏,旋转、前进、后退……只见一位身着水袖舞蹈装,长发披肩的女舞者在区文化馆的舞蹈排练厅练习中国舞,飘逸的水袖随着动作上下翻飞,一旁的舞伴看着她优美的动作竖起大拇指称赞。
  这位女舞者名叫于燕,酷爱舞蹈的她是舟山市海韵女子合唱团舞蹈队成员,每年要跟随舞蹈队进行大大小小30余场演出,这些演出锤炼出于燕扎实的舞蹈功底,但她丝毫未松懈,依然每周固定到排练厅练习。在排练中,舞蹈队的伙伴向于燕请教时,她也知无不言,将自己多年来的经验分享给队员们。“在台上,我不是一个人在跳舞,舞蹈是一组群像,作为舞蹈人应该将自己的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于燕说。
  从事教师职业的于燕原先每天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4年前,在朋友的介绍下,她加入舟山市海韵女子合唱团舞蹈队,与几位志同道合的舞蹈爱好者一起练舞。从此,每个周末,在区文化馆的排练厅都可以看到她们的身影。“借助区文化馆与团区委的推荐,我们开始接触到‘淘文化’平台,通过该平台到各个村(社区)演出。”于燕向记者展示了演出的照片,原先只是把舞蹈作为业务爱好的她,没想到自己的舞蹈队在“淘文化”平台上这么受欢迎。就这样,于燕跟随舞蹈队走进村(社区)、敬老院等地,甚至下偏远海岛,一场接着一场地演出。在演出过程中,于燕越来越意识到舞蹈不仅仅是展示自我的载体,更是传递文化的媒介。
  有一次,于燕跟随舞蹈队来到白泉镇潮面村,为村民带去了一场文艺演出,虽然当天下着细雨,但丝毫没有影响村民们的热情。于燕跟舞蹈队的成员们精心排练了接地气的舟山锣鼓舞,并结合中国舞动作,让舞蹈兼具观赏性。演出得到了村民们的热情鼓掌,不少村民在演出结束后还特地到休息室为她们送上鲜花。“当时有一位村民说的话让我难以忘怀,他说村里人很少有机会能够看到这样的舞蹈,希望我们能多来演出,让更多的村民接触到舞蹈。”于燕回忆说。
  “我热爱跳舞,舞蹈是我一生的伙伴,希望通过自己的表演让舞蹈艺术的枝叶伸向基层,让基层的群众也能感受到舞蹈艺术的魅力!”于燕说,舟山市海韵女子合唱团舞蹈队每年都会积极参演各类公益活动,队员们自己编排舞蹈,准备道具、化妆等,虽然辛苦但乐在其中,每次听到观众们的掌声就觉得的这些辛苦都是值得的。
  这些年,于燕不停地延伸吸收养分的触角,只要有学习舞蹈的机会,她都不会放过。她坦言:“学习舞蹈,我一直在路上,如今我扎根在定海这片文化土壤之中,希望用我的舞蹈让定海的文化土壤越来越肥沃,让更多的基层群众欣赏舞蹈,收获精神乐趣。”

  刘涛 用流行音乐见证家乡变化

  唱作人,指在流行乐坛能够独立进行词曲创作、具备一定演唱实力并能参与音乐制作,演唱音乐作品以自己原创作品为主的歌手。区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刘涛就是这样一名唱作人。
  “我坐在马路中的小路,回想那年牵手踏步……”在区文化馆的录音室里,伴随一阵动感的电子键盘韵律,一段动听的音乐缓缓流出,刘涛正在录音室里创作最新歌曲。作为85后的他,从小就喜爱音乐,在小学音乐老师的建议下,怀揣着对歌唱的热爱,开始走上学习音乐的道路,并凭借着音乐天赋顺利考入浙江省艺术职业学院声乐系,正式开启专业的歌唱生涯。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刘涛尝试编创歌曲,创作和唱歌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大部分。大学毕业后,刘涛辗转于杭州、上海等城市追逐自己的音乐梦想。
  在外漂泊的那些日子,刘涛总是怀念故乡的海浪声和渔歌号子,他暗暗在心里立下了“回到故乡定海,推广定海本地音乐发展”的目标。
  “定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我希望用流行音乐的形式将这些文化内涵展示出来,用音乐记录下这些年家乡的美丽蝶变,让更多人爱上定海。”刘涛说,2013年,他回到定海从事音乐创作工作,开始尝试将海洋文化与流行音乐相结合。他还喜欢在业余时间到定海各个角落闲逛,生活中观察到的各种细节也成为了他的创作灵感。
  歌曲《不只是梦》正是刘涛为家乡创作的歌曲。一天下班,刘涛经过定海东门交通综合体时,不经意发现附近的河道水质洁净,与自己童年印象中又脏又臭的河道截然不同。“发现家乡变化的同时,我也想赞美下家乡为此做出的努力。”这首歌的题材与中国梦结合,通过梦境与现实交替,表现五水共治工作中治理污水的成功举措。但这样的主旋律题材,歌词避免不了生硬,刘涛想到了用爵士与蓝调综合的形式来呈现。“爵士的节奏能够很好表达出睡梦中的慵懒感,而蓝调的调性更能体现出歌曲中梦境与现实互相纠结的那种感觉。”刘涛说。
  歌曲发布后,不少本地音乐爱好者在互联网平台评论区为刘涛留下赞美之词,不少“粉丝”表示在日常生活中忽视了家乡的许多变化,这首歌让他们重新认识了这座美丽的城市,也增添了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粉丝”们的留言给了刘涛很大的鼓舞,通过音乐为家乡“代言”让他感到无比自豪。除了创作与家乡有关的歌曲外,刘涛也为定海的音乐事业出了不少力,“唱响定海”系列活动的主题歌《唱响定海》、部分村(社区)的村歌等都是他的“杰作”。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还创作战“疫”歌曲《我们在一起》,为定海疫情防控工作注入了满满的力量。
  “不管走到哪里,这座定海都是我的根,家乡的美景始终是我的灵感之源。”这是印刻在刘涛脑海里的一句话。从他创作的音乐作品中能感受到不卑不亢的态度,传递出他对人生、生活的真实感悟,对家乡的无比热爱。刘涛表示,自己会一直在音乐之路上走下去,用流行音乐见证家乡变化,创作演唱更多更好的歌曲,尽自己的力量让定海的音乐事业更上一层楼。

  罗信飞 退休不褪色唱响夕阳红

  “海风你轻轻地吹,海浪你轻轻地摇。远航的水兵多么辛劳,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近日,“庆祝建党百年唱支渔歌给党听”———2021年“淘文化”业余文艺团队大比武如火如荼,几十位身穿水蓝色演出服的舟山知青合唱团成员们精神抖擞地站在舞台上,随着指挥的节拍放声歌唱,歌声时而欢快,时而婉转,老年人们神采飞扬,唱得如痴如醉。其中,一位手执舞蹈扇,随着歌曲翩翩起舞的女歌者在一众成员中格外醒目,她站在队伍的最前面,唱得格外有激情,她就是舟山知青合唱团的骨干成员———罗信飞。
  作为音乐艺术爱好者,罗信飞从小就喜欢歌舞,2013年,退休后的罗信飞加入舟山知青合唱团,这是一个平均年龄为65岁的团队,她主要负责教授唱歌。在合唱团里,大家互相用“男生、女生”彼此称谓,虽然已到做爷爷奶奶的年龄,但在这个团队里,每个人都成了青葱岁月里的男女生,一道同窗共“唱”,求学上进。
  “我作为最早一批加入舟山知青合唱团的成员,也见证了这个团队的一路变迁。在唱歌的过程中,抒发了我们对国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氛围。”罗信飞说,目前,合唱团有50余位成员,年纪都已过花甲,最大的成员现年已有83岁,凭借着对艺术的热爱,团员们风雨无阻的参加每次排演,他们的热情也支持着罗信飞在合唱团中走下去,成员们也亲切的叫她“阿飞”。
  不是科班出身的罗信飞为了更好地服务合唱团,利用休息的时间学习音乐和舞蹈,并向专业老师讨教经验。演出的每首歌,她都会根据歌曲的故事进行“剖析”,并为演唱者讲解,让他们更深情地演绎。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舟山知青合唱团成功入围“庆祝建党百年唱支渔歌给党听”———2021年“淘文化”业余文艺团队大比武,这给了团员们极大地鼓舞。
  “虽然团员们的年纪都不小了,但是大家热情都很高,进入决赛后,大家总想着多排练几遍,以最好的姿态参与比赛。”罗信飞拿着比武歌曲《军港之夜》的曲谱告诉记者。为了照顾年纪较大的成员,罗信飞会一个人先熟练歌曲,再一遍一遍陪着大家练习,从零接触到熟练,一首歌只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多年来,罗信飞用坚强的意志和刻苦的精神,克服了一道道难以跨越的鸿沟,“跟着阿飞一起唱歌,让已经退休的我们燃起了激情,心不老人就不老。”一团员笑着说。“唱响定海”比赛、“送戏下乡”活动、“淘文化”业余文艺团队大比武……在我区各个角落都可以看到舟山知青合唱团成员们活跃的身影,大大小小的公益演出也凝聚了罗信飞的心血,她希望合唱团能越办越好,让更多的老年人受惠于合唱团带来的快乐,让他们退休后活出真自我,将老年生活过出真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