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胡思佳 陈炳群通讯员 姚凤李哲文/摄)全长约25公里的东海云廊将在年底全线贯通。届时,沿线20个出入口、6座“城市飘带”、20余个景观节点,以及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科技元素,将成为今年定海旅游最让人期待且能够出形象的重要部分。记者近日实地走访东海云廊长岗山段,观察建设中的云廊,探寻其背后的匠心故事。
连日来,长岗山上混凝土浇筑作业有序展开。长岗山段总长约3.7公里的混凝土箱涵约有280米浇筑成型,立于山林间。箱涵呈长方体,记者通过目测估算,其宽度能并排站下八、九个人,内部中空。“箱涵宽4.2米,靠近红卫水库段高3米左右。”现场施工方负责人陈磊告诉记者,箱涵洞身以钢筋混凝土箱形管节修建而成,因在山林间施工,车辆进出受限,用于浇筑的混凝土浆是用泵机从山下输送上来的。待箱涵建成,箱顶将铺设绿道,成为云廊长岗山段。
“长岗山集雨面积约1.5平方公里,如继续采用建设路侧式截洪渠的方式,在遭遇20年一遇暴雨时可能出现‘地上悬河’ 的情况,存在安全隐患。”据五山水利工程水利设计负责人李卫红分析,为此,长岗山截洪渠中段采取箱涵形式,让山洪经箱涵洞身,流向东皋岭隧道上方山体后汇入红卫水库。
据了解,箱涵本身还藏着诸多“小机关”。箱涵沿线坳口较多,为进一步做好坳口处集水,各坳口处箱涵在靠山体侧均设置有进水口,将上方山体流水引入箱涵内。考虑到沿线山体生态补水需要,他们在各坳口箱涵底部敷设排水管、闸门等。“我们在沿线山坳自然径流相对较大的地方设置多处生态水池,平常通过排水管实现对山体的生态补水,一旦降雨量较大,可关闭生态水池处的闸门,使山水流入进水口至箱涵。”该负责人说。
待到铺设绿道阶段,长岗山段沿线还将围绕水利景观展示进行瀑布、廊桥等平台打造,进一步满足市民游览体验需要。其中,廊桥设置在长岗山公园上方山腰处的溪坑上,该工程在溪坑和排水涵管交汇处建设箱涵,尽可能减小对溪坑及周边山体的破坏,并实现山体的正常排水。同时,该工程还以保护生态与自然协调为设计理念,在箱涵的基础上就地塑景,实现景观、休憩等有机融合。
长岗山上的山洪水汇入红卫水库后必须分流,这时候需要五山水利工程“西调”项目发挥作用。“西调”项目主要在红卫、城北和虹桥三座水库间新建两条总长约2.6公里的联库隧洞,并配套建设一座14.4立方米/秒的城北水库提升泵站及进口控制闸门。“这个工程主要作用就是借助虹桥水库库容大的特点,将城北水库、红卫水库及周边上游山体的来水科学调度到虹桥水库,减少进入城区的水量,防止内涝的发生。”五山水利(中提升/西调)工程建设组相关人员说,城北水库、红卫水库库容相对较小,通过库库连通将各自独立的三座水库,通过搭建桥梁的方式进行相连贯通,对红卫、城北和虹桥三座水库的水量进行通盘科学调度,争取错峰时间,最大程度减少水库溢洪给定海城区带来的影响。城北水库借助城北水库提升泵站,可在一小时内将5万立方米左右的水调到虹桥水库,仅一天就可以完成整座城北水库水排完,大大加强了预排预泄及强降雨过程中的分洪能力。
据了解,工程完成后,针对台风等造成的连续强降雨,相关部门会根据降雨及山体汇水情况,对城区上游的水库进行预排,通过城北水库提升泵站向虹桥水库放水分流,进一步控制水库水位上升时间。该项目还将实现淡水资源的再利用,预计年均可增加537万立方米的淡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