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立春习俗
□王玉美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又名岁首、立春节、正月节。“一年之际在于春”,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因此民间特别重视立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糊春牛。糊春牛习俗活动,在立春前就着手进行。由县衙聘请纸扎能手,于立春前聚集在一起,先设计制作春牛图,然后用竹篾绑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纸,涂上颜料,一个“春牛”就制作成了。糊春牛时,若糊上红黄色的纸,就意味着五谷丰登。若糊上黑色的纸,就意味着当年收成不好,所以糊春牛都用红黄纸。春牛糊好后,便设立香案,三拜九叩,举行开光点睛仪式,
迎春。旧俗立春,天子要在立春日,亲率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行布德施惠之令,这一习俗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经出现。《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据文献记载,周朝迎接立春的仪式,大致如下: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宋代的《梦粱录》中就记载,“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这就证明,迎春活动已经从郊野进入宫廷,成为官吏之间的互拜。
打春。又叫“鞭春牛”“鞭土牛”,指用鞭子抽打泥土做的春牛,祈愿新的一年五谷丰登。相传打春的风俗最早来自皇宫,西周时期“周公始制立春土牛”,汉代“陈列土牛模型”,宋代“自京都至各州县俱于衙前陈列土牛”,后世沿袭此俗。清代《京都风俗志》中记载:“东设芒神,西设春牛”,礼毕散场之后,“众役打焚,故谓之‘打春’。”将春牛打碎,有鞭策耕牛下地耕田之意。人们将春牛的碎片抢回家,尤以抢得牛头为吉利。带回的碎土撒在牛栏内,据说可以促进牛的繁殖。
游春、报春。迎春活动之后,开始游春。各村各社的锣鼓队和仪仗队走在前边,由四人或八人抬着“春牛”,边走边舞,锣鼓喧天,煞是壮观。然后游遍周围村庄和大街小巷,最后游春队伍进入春场,再绕游两圈。按照传统风俗,春场设有报春台,身着奇装异服的报子,手执红黄色彩旗,站在报春台上开始报春。第一报“风调雨顺”,第二报“五谷丰登”,第三报“国泰民安”,民众同声呼应。
贴宜春字画。春天一到,在门壁上张贴宜春字画,此风俗在唐代即有。据记载,立春日,唐代长安人常在门上张贴迎春祝吉字画,字称“宜春字”,画称“宜春画”。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开”等。还有人在门楣上张贴一段祝愿之词,表达迎春之意。善画的人,常在门楣上画一幅《腊梅图》。
戴春鸡。戴春鸡也是立春的古老习俗,立春之日,用布条制作一个约三厘米长的公鸡,缝在小孩帽子顶端,意味“春吉”。
佩燕子。每年立春日,人们喜欢在胸前佩戴用彩绸剪成的“燕子”。因为燕子是报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这种风俗源自唐代,现仍在一些地方流行。
吊春穗。吊春穗是一种传统立春习俗,立春这天,妇女用各色布绺编成布穗,或用彩色线缠成各种形态的“麦穗”。然后吊在小孩或青年人身上,也可挂在牲口身上,以祝福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吃春饼。吃春饼,又名咬春,即在立春这天咬食春饼、春卷、萝卜等食物,祈求身体健康。唐代已有立春做“春盘”的习俗,取韭菜、春饼等置于盘中作为食品,寓迎新之意。咬春之俗还有嚼吃萝卜。清代《燕京岁时记》云:“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困也。”咬春是古人的食疗养生法。立春之后,天气由寒转暖,温热毒邪开始活动,萝卜、韭菜等食材有辛甘发散之效,利于生发和保护阳气。
句芒神。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立春之日民间习俗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设东堂迎春之事,说明祭句芒由来已久。山东迎春祭句芒时,根据句芒的服饰预告当年的气候状况:戴帽则示春暖,光头则示春寒,穿鞋则示春雨多,赤脚则示春雨少。广州地区则在立春前后,击鼓驱疫,祈求平安。
古时立春,人们举行多种迎春活动,并在生活中刻上了岁首的符号。中国古老的立春习俗里,是丰韵的传统文化,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不舍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