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碧水织锦绣美丽定海谱新篇
![]() |
本报讯 (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通讯员 祝思雨 文/摄)8月8日上午,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暨美丽浙江建设推进会举行,我区荣获2022年度美丽浙江建设工作优秀县(区)称号,这是我区自2017年以来五获该荣誉。与此同时,我区今年还成功入围省级“无废城市”,成功申报首批省级山水林田湖草海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连续第六年获全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年度绩效评价优秀。
近年来,我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围绕开展四大攻坚行动,聚焦“亚运会”环境质量保障,全面推进美丽我区建设各项工作。如今的我区天蓝地绿,青山碧水正织出锦绣河山。
打好“防污战”
焕新碧水蓝天
绿水绕城郭,清风拂面来,这是近年来我区居民的切身感受。治水,是污染防治攻坚重要一环。
盐仓大河是盐仓街道主要河流之一,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漫步在如今的盐仓大河河畔,一棵棵行道树倒映在碧波中,两岸步道上绿植婆娑,一派悠然惬意景象。傍晚,璀璨夺目的夕阳如金色缎带般在水中漂浮,居民三三两两在河畔下棋聊天,散步游玩,一幅幅人水和谐的画面不断呈现。“以前这条河不像现在这样清澈,河边道路景观也没有,哪像现在,晚上来散步吹风的居民也多了起来。”在盐仓街道居住了多年的陈先生经常和家人来盐仓大河边散步,看着盐仓大河的变化,他十分感慨。
“盐仓大河的变化,得益于河长制的实行及五水共治的推进,给河道管护提供了法律保障,这几年来,参与护河的人越来越多,守好这一片水域,成为越来越多居民的共识。”据区治水办工作人员介绍,为建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绿色我区,我区结合“河湖长制”工作,积极打造五水共治“海岛样板”,多次开展“清河”专项行动,拓宽河道,加快推进“河湖长制”工作,美丽河湖、水美乡镇、亲水节点等创建项目进度达80%以上,一条条“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生态河道在我区逐渐显现。
2022年,环境空气优良率97.7%,PM2.5平均浓度15微克/立方米,空气环境质量稳居全国前列……近年来,我区加快推进船舶修造、铸造、印刷、油品储运等行业废气处理设施提升改造,重点督促危化企业等废气产生单位做好废气整治工作,加快布局全油气产业监测监控体系建设,辖区企业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通过废气超低排放装置改造、使用清洁能源、加强废气污染自查等方式,为保护洁净蓝天贡献企业力量。同时,市生态环境局我区分局也加强对空气污染问题的排查、监督、整治,并通过互联网将数据进行实时反馈。一系列组合拳,推动了区域空气质量显著提升。
把好“固废关”
成就一片“净土”
一抔土,关系着家家户户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为全面抓好源头防控,持续巩固“清废”成果,我区加强固废处置工作,加快推进“无废城市”创建,让居民收获“无废”幸福感。
“用户在‘线上’动动手指,输入垃圾种类、总重量、清运地址等信息,就可实现一般工业固废‘线下’回收。”去年底,我区联合舟山昊翔红葫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创新一般工业固废处置模式,推进统一收运体系实现全覆盖,并在固废管理领域推广“无废城市”数字化建设,打开固废治理新局面。由舟山昊翔红葫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创新的“红葫芦云回收”模式是我区理清一般工业固废转运,创建“无废城市”的一个缩影。我区一般工业固废统一收储转运点和一般工业固废收运平台的建设,填补了我区在一般工业固废统一收运处置领域的空白。此外,我区还对废物的产生、贮存、转移、处置等环节进行闭环式管理。目前,全区的危险废物综合利用或无害化处置率已经达到100%。
在此平台基础上,我区还创新建立“物联网+”收运模式,建立了一般工业固废收运“一张网”,为产废企业提供“美团式”一键下单、预约上门清运等服务,在线下成立专业收运队伍,挖掘固废剩余价值,实现最大化资源利用,同时在固废分类、电子台账管理、数据溯源等方面积极提供技术指导,实现企业固废产生、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全流程闭环管理,并利用数字化平台实现固废数据可查询,可追溯。
此外,我区还加快推进发展绿色农业,开展“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项目,推进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农业废弃包装回收、“浙农优品”应用等工作。“我们还大力推进水产养殖健康发展。”区农业农村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该局正在推广生态化处理模式,目前,规模以上养殖场开展生态养殖技术改造,主导品种养殖面积占比93%。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护好“生态圈”
守护生物多样性
中华凤头燕鸥、彩鹮、春兰、义乌小鲵……绿水青山间,珍稀野生动植物生机勃勃。这背后,是我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不懈努力。
今年4月,我区开展春季生物多样性调查行动,市生态环境局定海分局委托浙江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动植物调查,进一步摸清动植物“家底”。在此次调查中,调查团队一行勘察记录到不少珍稀野生动植物,其中包括今年首次在我市记录到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彩鹮。在本次春季调查中,调查团队记录到陆生维管植物5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明党参、春兰、浙贝母等,濒危物种舟山新木姜子(EN濒危)、毛茛叶报春(VU易危)等。
五峙山列岛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是浙江省唯一的省级海洋鸟类自然保护区。近年来,我区积极开展保护区发展的综合建设,全面提高保护区各项硬件设施及自然保护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我区还积极开展鸟岛全景慢直播、实景调研、科普研学等宣教活动。
“保护好野生动植物资源,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生物宝库。”市生态环境局定海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区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孕育着丰富且独特的生物资源及自然生态系统。为进一步保护生物多样性,我区治保并重,加强生态修复治理,成功申请2023年省级“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推进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完成1524.38亩耕地抛荒整治年度任务。同时,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开展增殖放流5425.5万尾(只),全面推进伏休季执法工作。
实现“绿色转换”
走好绿色共富路
水清岸绿的大通湖,野鸭群游,天空中的白鹭不时掠过湖面;田舍乡居与绿树红花相映成趣,处处都是迷人的乡村风景。今年5月东海百里文廊全线贯通,定海“千万工程”实践迈上新台阶,通过深挖文化底蕴进一步实现和美乡村建设的美好愿景。
缤纷六月,绿树成荫,走进位于干览镇的南洞艺谷景区,环境清幽静谧,竹林青翠欲滴,置身其间,绿山青山尽入眼底,美不胜收。景区内,空气清新,景色宜人。游客们三五成群,或漫步云游,或驻足欣赏,纷纷沉浸在新建村的好山好水好生态中。“这里的空气非常清新,来这里度假休闲,呼吸一口新鲜空气,感觉不仅洗了肺,还净化了心灵。”游客张女士说起在景区游玩的感受,满是称赞。作为东海百里文廊的一个重要节点,南洞艺谷景区是不少游客游玩打卡的人景点。近年来,我区以“两山”理论、“双碳”目标为指引,创新打造“东海云廊”、“东海百里文廊”两条生态长廊,融生态路、景观路、健身路、文化路、旅游路、共富路于一体,推动沿线资源变资本、风景变前景。蜿蜒通畅的彩色文廊通道串联起我区城乡,沿路的特色彩绘和景观节点、风情小巷为文廊增添韵致。
在以东海百里文廊为代表的一个个项目引领下,我区美丽资源正不断向美丽经济转换。今后我区将以农旅产业为切入点,切实做好“农业+”文章,因地制宜挖掘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乡土文化,通过美丽风景带、共同富裕示范带等重点项目的打造,培育带动一批乡村精品研学路线,形成区域性乡村研学格局,加快闲资源转化为活资产,让农村的资源“活”起来,让农民的口袋“富”起来,让我区实现“颜值”向“价值”的转变。
在人居环境逐渐向好的过程中,我区还通过倡导节约资源、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方式,推进居民生活领域低碳化,积极把绿色理念融入生活、融于日常。此外,我区汇聚海岛生态环保志愿力量,以共建共享美丽家园的理念让绿色公益活起来,形成了“古城定海、志愿有你”、“东海渔嫂”、“全民掸尘”等特色志愿服务品牌和“城市啄木鸟”、“美之声”等优秀环保公益组织,成功打造“海岛萤火虫”帮扶项目、“城市啄木鸟”社会治理志愿项目、“蓝海牧歌”环保公益计划等10个志愿服务品牌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