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梦”三代“教育情”
□张广荣
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家风”对个人的成长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作为一种润物无声的品德力量,好的家风无时无刻不再净化着每个家庭成员的心灵,使世代子孙受益终生。
我出生在一个为祖国的教育事业终生奋斗的教师世家,从小受到家庭“忠厚传家园,诗书继世长”家风和“为人师表,诚信育人,乐于奉献”教育理念和熏陶,生活成长在校园环境,耳闻目睹祖辈和父辈教书育人,桃李满园的点点滴滴。
我家三代人,第一代是穷国办大教育时期,教育救国,心系祖国,无私奉献,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第二代是大国办大教育时期,教育兴国,敬业爱岗,砥砺奋进,实现中华民族最伟大的“中国梦”;第三代是大国办强教育时期,教育强国,实现“中国教育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走向世界舞台。三代人,一代代接过传承教育的火炬,点燃梦想希望,谱写一个“中国梦”,三代“教育情”,一段跨世纪家风传承故事。
我的父亲于1970年加入了乡镇中学教学,成了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他虽然年过六旬,但他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却始终如火。许多年来,他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在父亲的课堂上,学生们不仅仅学习到了丰富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对知识的热爱和求知欲望。父亲的教学方法独特,他善于用生动的实例和富有创意的解题思路激发学生的有效学习思维,使他们在学习中充满对未知世界探究的乐趣。
父亲的教育理念是“教书育人”。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他经常鼓励学生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作为学生助教的我,亲眼目睹了很多学生在父亲的帮助和激励下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不仅仅学到了知识,还懂得了“辛勤耕耘育桃李,三尺讲台献青春”道理和责任——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
父亲以对教育事业的耿耿丹心,默默奉献,不断将自己人生的“红烛”投向所钟爱的教育事业。父亲的教学成果和影响力超出了学校范围,他被评为了省级优秀教师,并多次获得了国家级的教育荣誉。这些荣誉是对父亲多年来辛勤付出的最好肯定,也是对他所执着的教育事业的最高褒奖。
然而,父亲并没有满足于此,他认为自己的教育事业只是“我的梦”,还远不足于“中国梦”的实现。于是,他决定成立一个学校青年教师培训基地,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传授给更多的年轻教师,助力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大步向前。不仅如此,父亲还积极参与教研教改的探究与创新,为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献出自己的教育力量。
时间如梭,如今父亲已经年逾古稀,但他的“教育情”却在不断延续——父亲女儿的我,毫不犹豫地继承了他的“教育梦”,并以自己的方式为祖国的“教育梦”添砖加瓦。我同样是一名乡镇中学教师,在学校任职多年,并将父亲的教育执念及教育情怀在传承发扬。
而更为令人振奋的是,父亲的孙子——我的儿子也选择了做一名中学教师,成为我家“教育事业”三代传承中最新一批火种,并在学校教育中展现出的热情和才华令人瞩目。他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彰显教育的力量和希望,继续着祖父和我的教育情怀。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回首历史,教师这个光荣而神圣的职业从古至今一直都有,但它的意义却不断深化和拓展。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家庭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正是因为父亲的爱心耕耘,才有了我们家崇德向善,潜心教育的家国情怀。
三代教师,三代人的脚印,三代人的梦想,在我们家庭留下三代人的传承和希望,更是教育事业中一个“中国梦”,三代“教育情”的最美瞬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