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顶“战”事
□徐国南
前年中秋节前一天下午,楼顶上。
除了大理石板尚保留待用外,原来的水泥隔热板都已不知去向,有三四位施工人员正在忙着处理楼顶上的垃圾。看到我爬上去,估计以为我是顶楼主人,一个年纪大点的指着原盖的油毛毡说:“这油毛毡质量很好,至今仍乌黑发光。”我告诉他,十年前我曾大修过一次,油毛毡尽量选好的,后又两次小修,花了近七千元维修费。
有了话题,我们交流走向深入。他又说,这次有政府出资,你们自己就不用花钱了。我说,是的,至少十年,我不用再上楼顶了。这次老旧小区改造,我们老百姓托政府的福,不用费力,更不用花钱,就可旧貌焕新颜。尽管他操着安微口音,楼顶上又空旷无际,但大致上还是能听懂交流。
虽到中秋,阳光已没有夏季的灼热,但下午二三点钟30摄氏度左右的气温也足够让那些在楼顶上忙碌的施工人员热得大汗淋漓。我忙着上下楼梯,在他们的道谢声中替他们烧水送茶,总算缓解了他们的口渴之急。
第二天是中秋节。下午,我正在午睡,楼顶上就传来“轰轰”的响声。我带了一袋月饼爬上楼顶,看到西北角两个男子,一个年大的看起来50多岁,头发花白,两手叉腰,若有所思;另一个年轻的,正躬着腰,在天沟里铺贴油毛毡。我和他们打了招呼后,伸手从袋里拿出两个月饼送给他们,并说:“今天中秋节,人们合家团圆,你们却在忙着干活,辛苦了!请尝个月饼,祝你们节日快乐!”那个年大的连忙说自己不吃月饼,对我的情意深表感谢。年轻的接受了,但仍低着头继续干活。
在和他们的交谈中,我了解到他们是父子俩,安微人。那个年轻的才28岁,有两个小孩。对面那几个在忙碌的都是他们的老乡。中秋节很多人能合家团圆,可部分人却是亲人分离,只能是天各一方,遥寄思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称赞道:“为了舟山的繁荣和明天,你们无私奉献,将智慧和汗水洒在了我们岛城的土地上,军功章上将会刻上你们的功劳。”他微笑了一下,那古铜色的脸上漾起幸福和自豪。
第三天清晨六点半左右,楼顶上就传来响动,这么早又在干活了?我爬上楼梯,果然,几个40岁左右的中年男子又开始工作。其中一个穿黄色丅血衫的男子右手握着煤气铜管,酒杯型的喷头正蹿着绿色火苗,发出“轰轰”的响声,左手正将整筒的油毛毡缓缓展开,与左边的油毛毡边沿等距离重叠,然后将那喷头在油毛毡的外面缓缓移动。绿色的火苗疯狂地跳跃,高温下油毛毡迅速软化,与地面紧紧相吻难舍难分。
现场“战”事正酣,周围几幢房顶上施工人员们正挥汗奋战,平展的油毛毡透着乌黑的光亮,隔热板堆叠排列恭候加盖。对面高大的吊车正伸展着巨大而修长的臂膀将整袋的砖块从地面上轻轻提起,徐徐上升,又缓缓落在房顶。卸垃圾、提砖块、运隔热板,全是为老旧小区的改造。
傍晚五点半左右,夕阳西下,我想去看看楼顶上油毛毡铺贴进展情况。爬上楼顶,几位师傅尚未下来。他们说,中午热,只能早晚多占点时间了。为了尽快结束“战斗”,完成任务,他们也真劳苦又尽力了。
夕阳斜照,将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像一个个高挑的巨人,令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