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万尾黄姑鱼“宝宝”放归大海
![]() |
本报讯(记者 刘攀攀 倪妮 通讯员 叶珂妤)增殖放流有利于恢复鱼类资源,促进和改善水域生态环境。11月13日,区农业农村局组织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68万尾黄姑鱼鱼苗放归灰鳖洋海域。这是今年我区在严格落实渔业资源保护措施的同时,开展的第5次增殖放流活动,进一步加快水生生物资源修复。
当天上午,记者在位于册子岛的舟山市应博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看到,区农业农村局渔业产业科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放流前的准备工作。工作人员通过随机抽样方式,对鱼苗进行取样、取数、测量,挑选符合标椎的鱼苗进行放流。据介绍,本批黄姑鱼鱼苗是从今年9月开始雾化产卵,经过50—55天的培育,目前体长已在6厘米以上,达到放流标准。现场,养殖场工作人员将鱼苗统一装至有氧气泵的圆桶内,运往灰鳖洋海域。在放流现场,工作人员采取虹吸的方式将鱼苗送入大海。“现场看,鱼苗的活性很高,加之当前的节气适宜,有利于该鱼苗成活。”区农业农村局渔业产业科工作人员刘哲豪说。
据了解,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是我区推动渔业资源恢复和保护的重大行动,是保持水生生物多样性,改善舟山渔场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同时,通过增殖放流活动能进一步促进渔民收入增长。今年,我区已组织开展5次增殖放流活动,其中海蜇5400万尾、黑鲷84万尾、鮸鱼25.5万尾、黄姑鱼68万尾,在修复和完善整个食物链和生态环境的同时,对周边海域环境起到保护作用,进一步促进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区农业农村局也将借助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继续放流海蜇、黑鲷等多个品种,丰富我区附近海域的渔业资源和生物种群数量,切实加强资源保护。
扫码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