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定海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诗并非总是在远方——道不尽“村光”美系列报道④

  ▲下转第2版

  □记者 倪妮 叶武杰 通讯员 李芬 文/摄

  五月时节,阳光甚好。在三山环抱的小沙街道庙桥村,有一座当代著名作家三毛脚踏自行车的铜像,铜像旁的大片花海,花开烂漫。  “三毛天性浪漫,游历了大半个地球的她,一生都在寻找梦与远方……”在三毛祖居,解说员王荣向游客讲解三毛传奇的一生,这是当天下午她接待的第三批游客。  1989年4月,三毛回乡祭祖,特地来到小沙庙桥村陈家60号祖居,这段往事,给庙桥村带来了独特的人文资源。在近10年的解说员生涯里,王荣经历了三毛祖居游客量逐年增加的过程,也见证了庙桥村借助东海百里文廊建设,深入挖掘三毛文化元素,持续精耕三毛文化IP,让乡愁在这里触手可及。  跟随王荣漫步在这个乡村,处处皆有文艺范。穿过庙桥村“三毛故里”牌坊,步入三毛公园,橄榄树夹道而立;穿梭于胡同小巷,目之所及皆是白墙黑瓦上的巨幅墙画;在三毛书屋点上一杯咖啡,手捧《撒哈拉的故事》,任时间从指间流逝……  王荣仍记得,经过多年精心酝酿,首届三毛散文奖评选征集在定海启动,以这场盛会为起点,三毛散文奖的影响力开始冲出浙江,走向世界。庙桥村瞅准时机,以微改造盘活老旧农房,打造三毛文化村,不仅开发民宿,还建成了游客服务中心、三毛书屋、三毛竹林畅享园、儿童公园等项目,进一步壮大当地文旅产业。  去年,东海百里文廊串联起定海8个镇街,位于文廊小沙段的庙桥村精耕“三毛”文化品牌,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富民增收的关键,不断推进产业项目落地,“心忆空间”文创集市、三毛梦里茶社、台爸王餐厅等业态的引入,提升了旅游功能的完整性,实现游客的跨越式提增。去年庙桥村全年接待游客量超10万人次,今年1至4月接待游客量已突破5万人次。  说话间,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说话间,王荣走进一家名为叁叁时光的小院,这是今年庙桥村引进的首家以轻餐为特色的业态,小院周边竹林环绕,店内《雨季不再来》等三毛作品及语录遍布角落。今年“五一”假期,小院正式对外营业,前来庙桥村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叁叁时光日客流量和营业额超过开业预期。  “我是三毛的书粉,读着《撒哈拉的故事》时候,三毛为荷西做的蚂蚁上树、笋片炒冬菇、粉丝煮鸡汤那三道菜,让我就很感兴趣,这也是叁叁时光店名的由来。”小院主理人肖嘉颖是一位95后,她说,选择到庙桥村发展,看中的是这里浓浓的三毛元素,希望自己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能与三毛产生更多共鸣。  在王荣看来,这些年,村里把民居院落改造成特色书屋、精品民宿,在输出三毛文化的同时进一步丰富村庄产业,现在的庙桥村有能力让游客来到这里、留在这里、爱上这里。更重要的是,庙桥以文化为墨,串起了诸多商业业态,让更多像王荣这样的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庙桥村村民陈燕玲一早从家里出发,骑车来到三毛祖居一侧的三毛梦里茶社,开启她一天的工作。她的工作内容,是为前来店里的游客提供茶饮冲泡等服务。“以前感觉工作节奏很紧,因时常加班没办法兼顾到家庭。”陈燕玲说,如今在家门口就业,有一份稳定的收入的同时,生活工作节奏慢下来,方方面面能照顾到家里的事,她很喜欢现在的这种生活状态。  庙桥村还打造了“心忆空间小沙女”共富工坊,注入掐丝珐琅、布织等非遗手作文化概念,为辖区女性提供专业多元的技能培训,截至目前,已累计带动周边村社60余名剩余劳动力就业,营收200余万元。2023年10月,“心忆空间小沙女”共富工坊成为全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会现场考察点之一,并获评第一批省级示范共富工坊。  不久的将来,甬舟铁路将穿过庙桥村旁的山丘。王荣期待更多的游客走进庙桥,在三毛祖居里听她讲述三毛和庙桥村的故事。


今日定海 一版要闻 00001 诗并非总是在远方——道不尽“村光”美系列报道④ 2024-05-24 2 2024年05月2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