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定海 数字报纸


00002版:专 版

行走之于散文

  彭程

  著名作家、旅行家三毛,凭借其《撒哈拉的故事》《万水千山走遍》等一系列代表性作品闻名于世,凸显了行走对于散文写作的意义。这些作品当年红极一时,数十年后的今天仍然大受欢迎,可谓影响深远。因此,在这个以其名字命名的“三毛散文奖”颁奖的日子,围绕这一话题进行一番探索,无疑是有意义的。

  经由行走而产生的散文作品,在古今中外都占到了相当的比例,是散文中的一个大类,且不乏名作。仅仅就我个人的阅读范围而言,读过并且印象深刻的,就不胜枚举。中国作品中像《徐霞客游记》自然不用说了,其他如南宋陆游的《入蜀记》,明代三袁兄弟的大量游记小品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把目光转向域外,也是美不胜收。十三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曾经风靡整个欧洲,写过《金银岛》《化身博士》等小说的英国作家史蒂文斯,也写过一部《骑驴旅行记》,描写了法国南部山野的动人风光,以及一路遇见的虔诚的修道院传教士,或淳朴或狡狯的农人;梭罗以《瓦尔登湖》而闻名,但能够长久地独居一处的他,同时也喜好旅行,有《河上的一周》一书,详细描绘了在美国东北部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上泛舟的感受和思考。行走散文所指向的,不仅仅是山水风光,还有社会生活的广阔内容。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写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作者返回湘西途中一路的经历,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美丽的故乡变得凋零破败,让作者用文字抒发“无言的哀戚”。契诃夫的《萨哈林岛旅行记》记录的是旧俄时代的监狱和苦役犯的生活,在这个“不可容忍的痛苦之地”的见闻,对他后半生的思想发展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经由行走,一个人获得一种有别于日常熟悉生活的新的体验,如果他是一位写作者,往往便意味着新的灵感源泉的涌现。固然,有一些独特卓绝的灵魂,可以在有限的范围内,让思维在无垠的空间中驰骋,如被公认为欧洲现代主义文学先驱的葡萄牙作家佩索阿,生平足迹不出里斯本道拉多雷斯大街上的会计事务所,却通过对平淡单调的生活的深入探测,营造了一个浩瀚深邃的文学宇宙。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心理学中最基本的刺激——反应理论还是有作用的,一种新的经历和体验,有助于他从某种固定的生活中暂时挣脱出来,心灵向世界敞开,拥抱丰富和新奇。这种挣脱和拥抱,属于躯体,也属于心灵。

  这便是行走文学的产生并一直兴盛的最基本的动力。它根植于人性的深处。

  行走中最为直接的感受,是看到了世界的丰富多彩,见识了生活的无边无际。对这种种所闻所见的物象形态给予记载和描绘,是这一类文体最为基本的呈现方式,尤其是在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古代,更是具有特殊的魅力。作者对呈现于眼前的新鲜事物,不论是风光还是民俗,惊奇或赞叹之余,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印象,并传递出去,让读到的人大开眼界,受到强烈的触动。如在《大唐西域记》中,玄奘记录了他去印度求取佛经的路上,所行经的西域两百多个国家的见闻,涉及各民族生活方式、建筑、婚姻、丧葬、宗教信仰和音乐舞蹈,对沙漠中的热风流沙、海市蜃楼的幻景等都有出色的描绘,让人读来如同身历其境。

  行走的收获,每每体现为两个方向。不但是行走者的目光投注于外在的诸般形相,同样也是外部客观存在的事物对内在心灵产生作用,以强烈的叩击或者沉静的濡染的方式。奥地利诗人里尔克,曾经长期沉湎于思考“创造”的本质,俄罗斯之行对他的灵魂产生了巨大的震撼,面对这片广袤雄浑的土地上的山川、河流,他激动不已:“我觉得我好像目睹了创造”。同样是德语文学一代巨擘的黑塞,将他在阿尔卑斯山漫游的感受,写成了一本散文、诗歌和水彩画的合集《流浪》,生动描绘了他所感受到的大自然的和谐、宁静和美好,这些给置身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阴影中的他极大的安慰,也是对他所醉心的东方哲学和艺术的有力的印证。

  在一些时候,行走所产生的作用,并非某一种具体的启发感悟,而是一种整体性的影响。清代著名诗人黄仲则,生长于江南常州,对自己作品中的柔弱气质感到不满,“自恨诗少幽燕气,故向冰天跃马行”,期待在北方大自然中汲取粗砺荒蛮的气息,给诗作增添一些刚健的品格。宋代马存《赠盖邦式序》中,写了广泛的游历对司马迁胸襟和文风的养成作用:“今于其书观之,则其平生所尝游者皆在焉。南浮长淮,诉大江,见狂澜惊波,阴风怒号,逆走而横击,故其文奔放而浩漫;泛沅渡湘,吊大夫之魂,悼妃子之恨,竹上犹斑斑,而不知鱼腹之骨尚无恙乎?故其文感愤而伤激;北过大梁之墟,观楚汉之战场,想见项羽之喑呜,高帝之谩骂,龙跳虎跃,千兵万马,大弓长戟,交集而齐呼,故其文雄勇猛健,使人心悸而胆栗。”在一番陈说后,他这样揭示大自然对写作的影响:醉把杯酒,可以吞江南吴越之清风;拂剑长啸,可以吸燕赵秦陇之劲气,然后归而治文著书。

  在大量行走性质的散文中,不难看到作者发现新事物的喜悦或感动,但作者要把自己的感受有效地传递给读者,在他们心中唤起共鸣,却并不容易,需要具备一些必要的条件。

  写作者应该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对所闻所见有强烈、细腻、深刻的体验,并通过美的、充满生机的文字表达出来,让人读后有身临其境的亲切生动感。这是行走散文区别于一些稍带文采的导游文章的明显的外在标志。同时,他还应该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充分了解行经之处的历史人文、风情习俗等,这些材料的薪柴,有利于使灵感的火苗燃得更旺。但这还不够,还要有属于自己的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见识,而不仅仅是充当“两脚书橱”,更不能人云亦云。总之,写出好的行走散文,要求写作者具备综合性的素质,涉及到感受、理性等情感精神活动的各个方面。

  当然,不同的描绘目标,对这些要求可能有所差异,一处未经任何人类活动干扰的自然界的风光,对感受性的要求可能会更多,而那些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宗教等内容有密切关系的地方,显然需要更多理性的烛照。

  以后者为例,那些成功的作品,都是具备了上述的思想品格的。余秋雨的最受欢迎的篇章,特别是早期《文化苦旅》中的一些作品,正是因为作者用一种充满文化蕴涵的目光,来观照历史和人文的遗迹,给予颇具新意的阐发;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是这位出生于婆罗门种姓家庭、有着长期西方教育背景和生活经历的印度裔英国人返回祖辈家园的见闻录,记录了印度的风土民情,描写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更对这个难以摆脱古老文明痼疾的民族的前途生发出了深重的忧虑;不妨再把目光向后张望,中国杰出的新闻记者范长江,上世纪三十年代写了一部纪实作品《中国的西北角》,是他作为《大公报》旅行记者在西北多省旅行采访的记录。他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国内是军阀割据、政事昏聩、吏治腐败、民不聊生、饿殍遍野,周边则虎狼环伺、边疆不靖,吞并东三省后的日寇对华北虎视眈眈,英国觊觎西藏。作品在展现残破颓败的同时,还深刻地揭示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内在原因,具有政治、经济、军事、民族、社会学等多方面的价值。

  时代的发展影响着文学的表达方式。对以行走为主要呈现内容的散文写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譬如说,描摹自然风光曾经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今天,随着交通的便捷和技术的先进,地球上的所有地方都不复陌生神秘。南美亚马逊大河与热带丛林,北极的冰原与幽蓝色的极光,可以很容易地从照片和视频中看到。当高像素的手机随时把美景逼真清晰地拍照和传播,致力于用文字给予出色的描摹便优势不再,同时必要性也大为降低。在诸如此类的情形下,对行走散文的要求,也就有了新的尺度。它至少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路径和指向:

  首先,要深入到那些真正的生活现场,观察和感受那些本真状态的生存。从地理维度上讲,它们大多不是那些通都大邑,那些熟悉的名胜景点,而常常是人们寻常视野之外的生活。三毛散文的魅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她写出了非洲撒哈拉沙漠深处的真实的生活,如当地人用海水灌肠的场景,就让人过目难忘。年轻女作家李娟近年来备受欢迎并荣获鲁迅文学奖散文奖,就在于她的作品是对新疆阿勒泰哈萨克牧人真实生活的生动描述。她笔下的夏牧场和冬牧场,发散出浓郁的山野草原的气息,而生活在这片粗砺严酷的大自然中的人们的淳朴、辛劳和坚韧,也被刻画得生动传神。

  第二,写作者对自己内心的发现和表达,比对外界物象的描摹更为重要。或者说,相比致力于客观事物的呈现,行走中内在情感的发生和运动,更应该给予充分的关注,不论是高强度的灵魂震颤,还是一种浸润式的平静感悟。

  第三,对个性化的要求更高。行走文学所描绘的事物,相比其他文学样式如小说来讲,取材上更具有公共性和普遍性,因此,写作者本人的禀赋就显得尤为重要。知识和见识,素养与视野,观察和感受的方式,都会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质地。特别是那些有着新颖视角、独特感悟的表达,就更容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四,如果说上述几点属于普遍性的原则要求,那么这里也说一个具体的方面,一个偏于技术或者操作的层面。前面说过,在数码相机和高像素手机高度普及的今天,以往针对事物外貌的视觉描写的偏重,也许可以更多地转化为对于嗅觉、触觉、听觉等多方面感官功能的描绘,获得一种通感式的表达。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这样描写月下荷塘,“塘中的夜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将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让感觉变得丰富立体,不论是使状物写景更为真切精确,还是使审美感受更为敏锐细腻,显然都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

  …………

  行走,观察,感受,思考……一个巨大的空间,在写作者面前敞开和延伸,充满了魅惑,召唤着他投身其中,用脚步丈量大地,用热情拥抱生活,不断写出动人的作品。同样,这也是三毛的行走,万水千山走遍,对于散文写作的意义。


今日定海 专 版 00002 行走之于散文 2025-04-23 今日定海2025-04-230000200026 2 2025年04月2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