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村20多年,余金红用实际行动践行党员责任与担当,带领偏僻贫穷的乡村绘就绿色共富新图景——
脚踩泥土留芬芳 情系百姓映初心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我们研究看看,有没有可能在村里也种上杭白菊,形成四季花海,确保在向日葵季之后,游客又有新景可以打卡。”7月1日,手拿一份乡村手绘地图,刚从外地学习回来的定海新建村党总支书记余金红匆匆走进办公室,迫不及待地和村委班子研究新建村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余金红办公室门口的姓名牌下,写着“行胜于言,少说多干”八个字。这也是她平日工作作风的写照。
59岁的余金红深耕乡村已有20余年。这位有着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常说“作为党员,就是要以身作则”。靠着这份信念,她带着新建村走出了“绿水青山”变村民“幸福靠山”的新路子。去年,新建村接待游客超7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50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较2015年翻了一番。
“把老百姓的期待当做我的责任,发展的道路就走出来了”
当天13点10分,室外温度为31摄氏度,余金红只戴了一顶遮阳帽,便匆忙出门,开始了一下午的忙碌。
她首先来到一户正在建造的2层小楼前,看到村书记来了,房子的主人连忙迎了出来,抓住余金红的手:“书记,要不是你协调,我的房子也没那么快好建起来。”
原来,这名村民因为建房子,和原本关系不错的邻居起了一些矛盾,导致建房进度一度停摆。
“原本两户的房子是挨着的,共用一堵墙,现在其中一户要造房子,在原先这堵墙的处理上,两家有不同的意见。”对事情的前因后果,余金红十分了解,之前她已经对两户人家做了一次调解,这次主动前来就是为了看看后续进展如何。
随后,余金红又走进隔壁邻居安胜珠的老宅。“你放心,屋顶墙角这些重要的地方我会督促他们多刷一层水泥,之后你留意有没有漏水,有的话第一时间告诉我,我来协调。”余金红说。
“阿拉‘阿红书记’做事有始有终,老百姓不找她,她也会主动上门回访。”同事们对余金红的评价,在这一件件小事上得到了体现。
余金红不仅自己这么做,也带领党员一起做。通过打造“阿红书记工作室”,带着党员通过“小店议事会”“网格议事亭”等形式,面对面倾听民情民意,这些年,累计化解土地纠纷、邻里矛盾等问题1200余件。大家都说,“阿红书记”带出来的队伍,是一支信得过的队伍。
余金红做事,不仅会主动复盘,更会朝前多看一步。解决完建房引起的纠纷,余金红又主动和安胜珠讨论起了这幢旧房出租的问题。“你这房子空着也是空着,要不租出去?”余金红知道,79岁的安胜珠没有时间精力去打理老宅,建议她出租闲置房屋,引进新兴业态,也给周边村民多一份收入。
“书记,我听你的。价格多少,租给谁,你帮我拿主意好了,这事托给你,我放心。”安胜珠笑着说。
余金红“信得过”的好口碑从何而来?
把时针拨回1999年,余金红参选村委会主任,老百姓都选择支持她,理由很简单:一个从长白嫁过来的外来媳妇,可以多年如一日照顾患有眼疾的婆婆,肯定是个善良的人。余金红当选时,老百姓对她说:“我们对你没有太大期望的,就帮我们把出门的那条坑坑洼洼的路修修好就可以了。”
当时,村里的老百姓没想过,这个不靠海、没有路、人均耕地少的小村庄,能涅槃重生。也没想过他们选出的这个领路人,会带着村庄闯出一条致富路。
为了对得起村民的这份信任,余金红辞掉了原先每月1200多元的会计工作,领起了当时每月260元的工资,当起了村里的大管家。
村民想要一条干净宽敞的路,那就想尽办法修路;村里多山地,那就尝试种植马蹄笋;集体经济薄弱,那就带头出资,发展服装家庭工业;一接到村民的求助,即使生病在挂盐水,她二话不说拔掉针头就往村里赶……
“把老百姓的期待当做我的责任,一步一步走,发展的道路就走出来了。”在这过程中,余金红始终怀揣着一种使命感,也正是由于敢担当能作为,她一步步获得了老百姓的信任。
这些年,余金红先后获评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第八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省“十大强基先锋”等荣誉称号。
“我们要拉着老百姓的手,让他们踏实大胆地向前走”
“没有‘阿红书记’,就没有我们‘迎君来’。”提起余金红,农家乐‘迎君来’的老板娘向桂珍立即停下了手上洗碗的动作,说起了这10多年来余金红给予他们的帮助。
10多年前,向桂珍和丈夫都在外打工,一个是服装厂员工,一个是厨师。夫妻俩只能把年幼的女儿留在村里,托付给年迈的公婆照顾。“我们也想回家,也想边工作边照顾老人孩子,但找不到出路。”向桂珍说。
余金红主动找到他们说:“你们回来开农家乐啊,你老公有那么好的手艺,你又勤快,生意不会差的。”
当时正是“千万工程”在浙江省发轫之际,看到发展契机的余金红有了让村民吃生态饭、旅游饭的想法。
但面对这个不是老人就是留守儿童的空心村,发展生态旅游的主力军在哪里?为了召回年轻人,余金红选择主动出击,一家家地去“劝”。
面对余金红的盛情邀约,开始向桂珍退缩了:“我们一来没有启动资金,二来也怕,万一生意不好还不如在外打工有保障。”
余金红拉着他们讲村里这些年的发展,讲她未来的规划,一点点地劝动了他们。但启动资金哪里来?
“是‘阿红书记’自己个人帮我们担保,为我们争取了8万元的贷款,才让我们开起了农家乐。”说到这里,向桂珍言语间都是对余金红的感激。
农家乐开起来以后,余金红又是指导向桂珍调整经营思路,又是帮忙介绍研学团队前去就餐,夫妻俩很快就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不到一年就把贷款还清了。
现在夫妻俩的收入是当时在外打工时的2倍。回村开店的这10多年,女儿也在夫妻俩的照顾下毕业工作,他们还为女儿买了房和车,一家人日子蒸蒸日上。
▲下转第3版
▲上接第2版
这些年,余金红劝动袁其忠开了如今颇有名气的农家小院“画春园”,劝动周荷叶扩大小店的规模,劝动村民出租闲置房屋……一步步成立强村公司、引进社会资本、鼓励村民入股,目前新建村有农家乐40余家,涉及从业人员200余人。
在老百姓焦虑时耐心开导,在老百姓需要帮助时提供支持……余金红一步步把村民争先恐后想要“走出去”的山村,打造成了年轻人主动“归巢就业”的梦想起航地,将常住人口占户籍人口的比例,从不到40%提升至85%左右。
“老百姓面对未知的事物,会担心害怕是正常的,我们作为村干部,就是要拉着他们的手,让他们大胆往前走。”余金红说。
“作为一个村书记,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余书记刚给我们下了‘任务’,画完这块墙体以后,能不能多留几日,对周边的环境也进行设计。”服务新建村的省文化特派员刘佳波对好友彭德说。彭德是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教授,近期正带着学生在新建村进行公益墙体绘画,让艺术赋能乡村。
会计出身的余金红,善于抓住一切机会,以最少的成本为新建村的发展谋机会。
余金红能把乡村这个账本算得清清楚楚,这点让刘佳波特别佩服。“她的账本,是建立在了解乡村熟悉乡村的基础上。”刘佳波记得,去年刚来新建村的时候,他想要改造村民的洗衣区,为此设计了一个帆船的造型。但余金红看过后表示不适合,她更多考虑到了村民的接受程度,以及资金的投入等。“账本”一翻,就让刘佳波知道,艺术赋能乡村,还得考虑乡村的实际情况。
更让刘佳波佩服的是,这位59岁村书记的学习能力。
刘佳波一句“乡村是个天然的艺术馆”,让余金红看到了乡村发展的下一个方向。她和刘佳波一起,开始探索孵化“‘艺’路生花”乡村文化品牌的可能性。为此,余金红恶补了不少艺术赋能乡村的新知识。
“别看我年龄那么大了,我还是要坚持学习。不同的人群,可以让我学到不同的东西。”余金红说。在她看来,“在因地制宜的前提下,如何让乡村走出自己特有的道路”这个课题,是村干部所要思考的持久性课题,为此她需要不断充实自己。
这些年,她一边带着村民代表外出考察学习,一边动员老党员带头帮村民跑审批跑贷款,让乡村书店、花田咖啡、庭院茶座等各类业态在新建村纷纷涌现。
在村里老百姓不理解为什么要实行外墙改造时,她又带领党员主动学习,以党员的家当“样板墙”,向群众宣传外墙改造的效益,这才有了现在的壁画村。
从曾经的产业致富,到后来的坚持发展“美丽经济”,再到如今的“‘艺’路生花”乡村文化品牌的孵化,余金红与时俱进,不断思索如何让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让新建村的风景越来越美。
“这部分的设计图在哪里?什么时候开工?”“这里还可不可以再完善一点?”闲不住的余金红,顶着烈日又开始在村里转悠。这会儿她想的,是在村里为老人、小孩建一个休闲场馆。
(来源:舟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