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专 版

文章导航

“高铁新城”呼之欲出

  □记者 尹倩倩 刘攀攀 周宇超 陈炳群 通讯员 王思涵 文/摄

  眼下,走进白泉镇,一座“高铁新城”呼之欲出。在这里,10余个重点工程施工齐头并进,总投资额超过30亿元。

  作为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镇和浙江省第二批省级中心镇,白泉镇依托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的先行先试政策,乘势而上、策马扬鞭,聚焦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工作等方面全面发力,全力打造“产站城人”融合发展标杆。

  锚定中心定位 抢抓重大战略机遇

  位于白泉镇和平村的舟山高铁新城回字形综合体新建工程正在全力推进桩基施工。一大早,工程现场迎来了几张熟面孔,白泉镇党委书记顾锡顶与该镇重大项目“护航”专班成员一行又来到这里,除了看工程进度,更重要的是向项目经理询问项目推进中遇到的难点堵点,以及需要镇里协助解决的事情。

  回字形综合体是甬舟铁路终点站一处重要的综合体商业楼,项目总投资规模约11亿元,占地面积2.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9万平方米。围绕高铁站前公共服务配套的功能定位,该项目将打造集商业、办公、酒店、休闲餐饮、会议中心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商业楼。

  “甬舟铁路涉及的众多项目工程体量都很大,工序也多,施工期间容易影响周边的村民。”顾锡顶清楚记得,今年5月,村民通过“火车头”民情信箱向镇里反映,称部分项目的施工单位为了赶工期,深夜也在加班加点打桩,影响了周边村民的正常休息,部分村民甚至出现了失眠等情况。了解到这一情况,专班成员们坐不住了,因为他们深知,重点项目推进需要得到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为有效化解施工“阵痛期”给村民带来的烦恼,专班成员开启了“白+黑”走访模式,主动深入施工现场、走进农家小院,一边与施工单位密切沟通,督促其严格遵守施工时间,合理安排施工工序,以减少施工对村民日常生活的影响;一边利用清晨、傍晚等大多数村民在家的时间,挨家挨户走访,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和意见建议,详细解释项目建设的重要性与施工安排,争取村民的理解与支持。

  顾锡顶回忆说,面对村民的不理解,专班成员反复上门解释,因此常常错过饭点,用方便面对付几口成了家常便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次的沟通协调,施工单位优化了施工方案,调整了施工时段,村民们也更加理解并支持项目建设。

  优质服务是项目加速推进的“定心丸”。白泉镇持续实施重大项目“拔钉清障”专项行动,在组建专班队伍奔走项目一线的基础上,推出在建项目双周例会机制,常态化对接甬舟铁路、高铁新城、南环快速路及北向延伸段等重大项目建设方、施工方,通过“镇+村+施工单位”联动配合,协调解决项目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助推高铁新城建设,确保配套市政道路等工程无障碍进场施工。

  回字形商业综合体进场施工、河道改道工程先行段水系通水运行、全面完成南环快速路北向延伸段与舟山高新区职业学校新建工程项目政策处理工作……今年以来这一份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白泉镇重大项目“护航”专班成员展现“啃硬骨头”的韧劲与“办实事”的担当。

  加强招商引资 点燃经济发展主引擎

  “经过镇里的协调,我们的舾装码头建设得到了相邻企业的支持。”在舟山市华丰船舶修造有限公司,该企业负责人向顾锡顶分享了好消息,这意味着“华丰船舶”与新加坡企业合资投建的欣航重工项目已完成前期的项目备案手续,各项报送材料也已基本准备齐全,即将进入审批“快车道”。

  欣航重工项目是一个集绿色、低碳、数字化于一体的现代化船舶与海洋装备修造基地,该项目规划总面积约13.35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1.1亿美元,目前已到位外资3000万美元。项目建成后,预计可新增就业岗位1500个,年产值达到10亿元,带动当地船舶装备产业蓬勃发展。

  “项目落地难,顺利开工更难,每一步都像是在闯关卡。”站在即将动工的地块前,顾锡顶盯着手中的规划图,又回忆起半个月来日夜难眠的日子。“欣航重工项目涉及建设8万吨级海工船坞和7万吨级船坞各1座,同时配套8万吨级海工码头2座。其中,码头的建设可能会影响周边企业,成了岸线审批以外最棘手的问题。”

  白泉镇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协调小组,主动对接交通、港航、自规等部门,并邀请航道规划专家多次实地勘察,对码头建设方案进行深入剖析,做了专业的设计指导。在那之后的一周里,专项协调小组的成员几乎都“泡”在了航标设置、净空高度调整等具体诉求的梳理中,以求形成翔实的解决方案。两周后,随着评审会顺利举行,不仅问题迎刃而解,还为企业节省了一笔不小的设计开支。

  “招商不是‘一签了之’,就像造船那样,要盯紧每一颗铆钉,后续的服务更得跟上。”顾锡顶说,看着舾装码头建设排除困难,企业负责人握着他的手连说“没想到这么快”,那一刻他觉得所有的奔波都是值得的。

  欣航重工项目的加快落地,不仅为白泉镇注入了面向未来的高端制造新动能,更如同一块闪亮的“金字招牌”,向外界有力传递着这片投资热土的营商环境。紧盯高铁新城概念下的“一镇街一抓手”年度目标任务,白泉正在加快推动白泉商会大厦、华丰酒店公寓、广盛综合体等城市经济项目建设,加力推介可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今年争取招引落地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个,新增土地出让3块。

  加快项目建设 厚植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这几天,在东海百里文廊白泉段的苏家老屋101号,由东都酒业(舟山)有限公司投资的晚稻杨梅全自动智能化酿酒项目正在进行自动酿酒设备调试工作,预计7月底投产,目前该项目已列入第一批省级乡村“土特产”精品培育项目,总计投资约1500万元。

  作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舟山晚稻杨梅迄今已有170余年的栽培历史,是中国四大杨梅良种之一。如今,晚稻杨梅全自动智能化酿酒项目的建成,进一步拉长了杨梅产业链。谁能想到,这个项目从意向投资到最终建成,仅仅用了8个月。

  彼时,一则“果酒加工项目拟落户东海百里文廊”的消息引起了白泉镇的关注。在顾锡顶的笔记本上,至今仍保留着当时为争取项目落地时所做的努力。

  在了解企业投资意向之初,白泉镇就迅速启动了“全流程服务模式”,成立专项工作专班,遍寻辖区内适合建设标准厂房的资源。考虑到皋泄村是舟山晚稻杨梅、皋泄香柚的主产区,工作专班开启“驻村”模式,将找寻范围缩小至文廊沿线且有水源的村级集体土地,很快就有一处选址进入了众人的视线。奈何,该处村级集体土地已出租他用。

  挑灯研究突破对策,村里的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其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直至深夜才制定出迁移老企业的方案,并通过优惠的租金政策,助力“东都”轻装上阵。

  解决了生产空间难题,全流程服务持续跟进。为企业高效代办营业执照,提前准备“两廊贷”,代收舟山晚稻杨梅、皋泄香柚原材料……这种“服务前置”的模式,颠覆了项目投资人刘增华的传统认知,他表示,待生产线投用后,企业将面向本地村民推出就业岗位,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实现灵活就业。

  建设晚稻杨梅展览馆项目、晚稻杨梅示范性农场及农事服务中心、晚稻杨梅全自动智能化酿酒项目、柚子深加工基地项目……今年以来,一个个围绕“甜蜜产业”的建设项目在白泉按下“快进键”,总投资超过3000万元,带动村民增收20余万元,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

  “围绕省级中心镇的建设目标,我们谋划了‘一中心三组团’的发展思路,以高铁新城为中心,将14个村划分为3个片区组团,并梳理汇总了镇级和村级的任务清单、项目清单。”顾锡顶说。

  在3个片区组团中,白泉镇重点推进“土特产富”打造“柚香梅林”片区,围绕晚稻杨梅、皋泄香柚两大国家地理标志农特产品,布局多个省级乡村“土特产”精品培育试点项目,以皋泄村为重点,带动潮面、米林、河东等周边村组团发展。同时,统筹推进皋泄未来乡村、米林花园示范村庄等项目建设,推进共同富裕。

  “高铁新城”并非一蹴而就,抓住甬舟铁路建设的历史机遇,白泉镇正以定海港航商贸发展轴为牵引,以“站城港园一体、乡村片区组团”推动产业集聚、人口集中、服务集成、城乡共富,充分凸显白泉镇在县域发展轴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努力推动白泉“高铁新城、产业兴城”建设再上新台阶,为加快缩小“三大差距”、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提供白泉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