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城市水系韧性的密钥正在打......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线上线下同步织牢工程招投标监......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综合新闻 03版: 专 版 04版: 民生新闻

燃!城市水系韧性的密钥正在打开



  □记者 韩地枰王思圆张旭东陈
  炳群 通讯员 洪琦妮 文/摄
  初冬时节,定海中心片区数条主河河畔,一排排绿色围挡内,桩基高耸,机器声隆隆作响;多个施工工地内,混凝土搅拌车、装载车、挖掘机往来穿行,建筑工人紧张施工……在寒风凛冽下,定海中心片区排涝提升工程(五山生态旅游带建设项目)中提升工程涌动着项目建设的热潮,处处可见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中提升工程建设3个排涝能力总计32立方米/秒的强排泵站,并沿定马线、文化路、新河河底配套建设总长3.7千米、管径2.2米的压力涵管,通过泵站与管道直接将河水强排入海。因工程紧邻居住区、与市民生活出行密切相关而备受关注,目前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它将与上拦和西调工程等一同组成“上拦、西调、中提升”的综合治理方式,使上、中、下游立体式排涝布局蓝图成为群众可触可感的美好现实。

  防洪排涝时不我待

  两年前,台风“米娜”在舟山普陀沿海登陆,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三个直接登陆舟山的台风,狂风暴雨,又恰逢天文大潮。受其影响,定海城区积水严重。
  究其原因,是定海城区三面环山,处在地势较低区域,如同倒水入碗,雨水直接从山上向下游排放,居于中心低地的城区受淹风险很高。城区道路骨架形成于20年前,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原本山下湿地等滞洪区不断缩减,城市蓄水能力减弱,加之河道行洪能力受阻、下游出海口不宽……根据统计,我省城市的平均水面率(一定区域范围内承载水域功能的区域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比率)为5.4,我市的平均水面率为4.9,定海城区的水面率仅为1.94。
  如果任由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当台风或强降雨再度来袭,定海城区势必重蹈覆辙。城市防涝脆弱亟须补救破题,我区深刻意识到,城市防洪排涝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综合施策才能统筹解决“上面来水量大,中间蓄水力差,下游排水偏慢”的综合性问题。
  说干就干,一场声势浩大的惠民工程就此拉开帷幕。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我区实施“城区防洪排涝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将目光瞄准城区外围的东山、长岗山、擂鼓山、海山、竹山五座山体,启动定海中心片区排涝提升工程(五山生态旅游带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区委、区政府领导带队,多次赴现场实地探勘,对项目的可行性和科学性进行反复论证,最终确定工程以防洪排涝为主,结合本地水资源利用,并兼顾生态绿廊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进一步完善定海中心片区防洪排涝格局、提高区域防洪排涝能力、补足山洪防治短板。
  如果将城市比作一个人,河流就是血脉,要改变定海城区低洼区域易积水的状况要在疏通“血脉”上下大功夫,中提升工程就是疏通血脉的推进器。在布局定海中心片区排涝提升工程(五山生态旅游带建设项目)时,我区重点瞄准新河、城东河、城关河三条城区主要河流,前移新河泵站、城东河泵站、卫海泵站到上游。“这不仅是提升老城区应急排涝能力,也是增强城市对水系统的弹性和韧性,这是解决城市积水问题的一把密钥。”区水利局副局长徐国中如是说。

  困难不小干劲更足

  如今,城区昌国桥附近的新河泵站标段建设到了关键期,该标段昌国桥附近的三号接收井正全速向德行桥附近的二号接收井推进。在离施工现场十米开外,机器轰鸣作响,硕大的起吊车将一节排水涵管吊起,缓缓放入沉井内,与掘进头连接管契合。

  ▲下转第2版  在沉井边,建筑工人们正紧紧盯着沉井里内的顶管作业进程,现场负责人包永毅带着头盔和检测工具顺着沉井旁的梯子爬下沉井,仔细检查涵管的接口是否契合,在反复确认接口没有偏差后,他才慢慢爬出沉井。此时,他的脸上和脖子上已经淌满了汗水,但他只是用手轻轻一抹又马不停蹄地去施工场地外部查看路面情况了,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新河泵站标段项目现场上演。
  “排水涵管是在地下开挖,渗水大,空气潮湿,不确定因素太多。”包永毅说,地下排水涵管铺设的精细程度涉及到汛期排水是否安全,涵管的每一节接口都必须严丝合缝。“在进行过机器检测后,我们还组织工作人员爬下沉井再次进行人工检查。”
  由于地质复杂,加之秋冬换季降雨量大造成的沉井积水让工期滞后了不少,为了抢抓进度,工地上10余名建筑工人分成4班,以工序循环为单位轮班倒换,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日夜奋战在沉井深处,为的就是早日完成工程建设。
  “泵站建设进度过半,但对我们来说,依然不能放松。”家住城东街道港南社区的洪学诚既是工程的参与者,也是工程的受益者。参与工程建设的他深知新河泵站标段将在汛期来临时,对保障昌国、城东、环南街道的数十个小区不受淹起到重要作用。为此,他在工地上把自己的时间排得满满的,勘探、挖建、检查,他像是把自己的家搬到了工地上,“看着这个工程逐步完工,比起疲惫我更加有一种成就感。”

  全局发力未来可期

  在城区孝娘桥上游的卫海泵站旁,这里车来车往,地下4台立式潜水轴流泵组已安装完毕,一条长370米、直径2.2米的排水涵管与外海相连,在不久的将来,只要管理人员在泵站内按下开关,每秒有12立方米的河水被迅速抽排入海,且不受外海潮位影响,实现24小时不间断行洪。
  区水利局建设管理科副科长陈仁哲告诉记者,利用定海中心片区南北地形落差,通过泵站与管道直接将河水强排入海。目前,卫海泵站主体已经完工,新河泵站和城东河泵站加紧建设中。
  更可喜的是,上拦工程进度也已过半,除已建成的东山段工程外,长岗山、擂鼓山、海山、竹山沿线截洪沟正加紧建设中; 西调工程计划到明年7月实现城北到虹桥隧洞贯通,具备应急提水能力。
  在此期间,定海城区的防洪排涝能力逐步提升:通过改造,青垒头、增产、卫海、利民、丰产等各闸口泵站强排能力可从每小时14.4万立方米增至18万立方米;盛家塘支河、庆丰河等6条河道完成疏浚清淤;德行桥、新桥的改造及洞桥箱涵工程完工,带动提升城区河道整体行洪能力; 城区多个道路管网改造项目正陆续建成,有力促进道路及周边小区的排涝能力提升。
  “一次强降雨就是一场考验,往年一遇到30—50毫米的降雨量,昌国路、东山路、檀东颐景园等路段区域请求排去积水的电话响不停。”区市政园林管理中心主任金春林说,这两年工程效果明显显现,这些路段基本告别水淹,以往经常“泡汤”的区域,经过改造提升后均安然度过了今年的汛期。
  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以大发展惠及大民生。“这是定海从平面式排涝向立体式布局的跨越,通过全局发力,构建高效完善的城区防洪排涝体系,定海城区防洪排涝标准有望达到‘二十年一遇’。”市水利勘测设计院总工程师可建伟展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