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夕的风雅
□路来森
夏夕纳凉,一寻常事,但也是一风雅事。
清·项映薇《古禾杂识》,记夏夕纳凉:“夏夕纳凉,居人或于篱边岸侧,或豆花棚下,觅说书人说《诸葛亮借东风》《小秦王跳涧》,听者忘倦。其贫人无葛幮(chu,形状像橱的帐子)可宿,买蟁(同“蚊”)烟一筒,承一片瓦,通夕熏之。至高楼水榭,香雾迷濛,堕舄(xi,鞋子)遗簮,流萤戏扑,则又如在天上。”
其文字,闲闲写来,描绘乡村夏夕纳凉,真是“场景如画”,栩栩如在眼前。项映薇所记,虽是清时风情,但于乡间,纳凉之风情,古今,似乎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先贤圣明,村庄,多倚山临水而建,故尔,溪岸纳凉,自是常事。出门几步,即可至溪岸边,静坐,或者躺卧,都好。溪水潺潺,风从水面来,那风就特别的清凉。人在岸边,凉风扑面,爽意非常。岸边多树,风吹树摇,簌簌有声,宛然细雨飘洒,别具风情。若然是夜,恰好明月高悬,树间便洒下一些斑驳细碎的光影,疏疏如残雪,其幽微情趣,更是可人;望向水面,但见涟漪荡漾、波光粼粼,如星光跳跃,怡人眼目;偶闻鱼儿唼喋吸水声,泼剌戏水声,即难免让人,油然而生出尘之思,作逸人之想。
近水多苇草,草间多萤火,流萤飞绕,缠绵苇草之上,美艳迷人。水中有蛙,蛙声如鼓,“鼓声”擂动,这个夏夜,便流淌出一份激越的风情——纳凉人,顿生一份感动。
乡村,多篱园,在门前,在村口。门楼前,常常要打一架棚架;篱园围墙,则多篱笆扎成,篱笆上,爬满藤蔓类植物,璎珞缠绕,自成纳凉胜地。
村口,最适宜于夏夕纳凉了。通风,亮堂,树木阴阴,篱园旁架。晚饭之后,村人不约而同,手拿脚凳,或者握一把芭蕉扇,拖一领草席,迤逦而来。步子轻快,缓缓姗姗,不急不躁,神态悠然、怡然,一摇一摆中,透着一份乡下人特具的风雅。
坐着,躺着,或者卧着,又或者簇拥一团,偶偶私语,都好。风从田野来,吹来稼禾青涩涩的味道;风流人从间,纳凉的人,顿然就是一身的通透和清爽;风吹到篱笆上,篱笆便发出唰唰唰的声响,像纳凉的众人,在窃窃私语。还是说那篱笆,最具乡野风情了。篱笆上,爬满扁豆蔓、丝瓜蔓,又或者是葫芦蔓等,这个时节,恰是藤蔓开花之时,花开朵朵,纵是暗黑的夜晚,依然能看见那花朵莹然的亮光。若然是朗月之下,豆花灼然而放,如萤火万点,莹莹灿灿,迷离而迷人。藤蔓密处,常有宿鸟隐藏其中,猛然受到惊动,便就霍然而起,一飞冲天,于是,所有纳凉的人,都会情不自禁,仰头望天,望着,望着……直到鸟儿隐于高天长夜之中,方才喟叹一声:哎……大有嗒然若失之情愫。
大门外纳凉的,多为老人。老人年老,懒得动,就情愿固守家门。大门敞开着,人在大门外,头顶上,多半会有一架葫芦,或者一架吊瓜,棚架是方形的,恰好把人遮蔽住,若是白天,棚下即是一地凉荫;虽是夜晚,想来那凉荫,也一定会布散在人们的心中的,心中有一份凉荫,天地便也就自然凉了。
项映薇说彼时纳凉之人,“买蟁(同“蚊”)烟一筒,承一片瓦,通夕熏之”,想来,那必定是一种专用熏蚊“蟁烟”,“承一片瓦,通夕熏之”,风情依依。吾乡人没有专用“蟁烟”,却习于使用艾草绳。草绳一段,置于一块砖头上,点燃即可。氤氲之艾香,阵阵袭来,即如刮过的田野的风,清新爽意极了。
我小的时候,已很少有说书人了。纳凉听书,只听过一次。在陈家店子村,一位叫刁传风的说书人,隐于门楼之中,讲说《瓦岗寨》。楼门外,是一条白沙铺成的公路,月光之下,泛着清冷的光。时至今日,说书的内容,早已遗忘殆尽,但大门外,那条白沙路,泛着的清冷的光,却时常浮泛脑海。
至今思之,犹然觉得:那个夏夜,好凉爽,好凉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