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2版
这些年,余金红劝动袁其忠开了如今颇有名气的农家小院“画春园”,劝动周荷叶扩大小店的规模,劝动村民出租闲置房屋……一步步成立强村公司、引进社会资本、鼓励村民入股,目前新建村有农家乐40余家,涉及从业人员200余人。
在老百姓焦虑时耐心开导,在老百姓需要帮助时提供支持……余金红一步步把村民争先恐后想要“走出去”的山村,打造成了年轻人主动“归巢就业”的梦想起航地,将常住人口占户籍人口的比例,从不到40%提升至85%左右。
“老百姓面对未知的事物,会担心害怕是正常的,我们作为村干部,就是要拉着他们的手,让他们大胆往前走。”余金红说。
“作为一个村书记,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余书记刚给我们下了‘任务’,画完这块墙体以后,能不能多留几日,对周边的环境也进行设计。”服务新建村的省文化特派员刘佳波对好友彭德说。彭德是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教授,近期正带着学生在新建村进行公益墙体绘画,让艺术赋能乡村。
会计出身的余金红,善于抓住一切机会,以最少的成本为新建村的发展谋机会。
余金红能把乡村这个账本算得清清楚楚,这点让刘佳波特别佩服。“她的账本,是建立在了解乡村熟悉乡村的基础上。”刘佳波记得,去年刚来新建村的时候,他想要改造村民的洗衣区,为此设计了一个帆船的造型。但余金红看过后表示不适合,她更多考虑到了村民的接受程度,以及资金的投入等。“账本”一翻,就让刘佳波知道,艺术赋能乡村,还得考虑乡村的实际情况。
更让刘佳波佩服的是,这位59岁村书记的学习能力。
刘佳波一句“乡村是个天然的艺术馆”,让余金红看到了乡村发展的下一个方向。她和刘佳波一起,开始探索孵化“‘艺’路生花”乡村文化品牌的可能性。为此,余金红恶补了不少艺术赋能乡村的新知识。
“别看我年龄那么大了,我还是要坚持学习。不同的人群,可以让我学到不同的东西。”余金红说。在她看来,“在因地制宜的前提下,如何让乡村走出自己特有的道路”这个课题,是村干部所要思考的持久性课题,为此她需要不断充实自己。
这些年,她一边带着村民代表外出考察学习,一边动员老党员带头帮村民跑审批跑贷款,让乡村书店、花田咖啡、庭院茶座等各类业态在新建村纷纷涌现。
在村里老百姓不理解为什么要实行外墙改造时,她又带领党员主动学习,以党员的家当“样板墙”,向群众宣传外墙改造的效益,这才有了现在的壁画村。
从曾经的产业致富,到后来的坚持发展“美丽经济”,再到如今的“‘艺’路生花”乡村文化品牌的孵化,余金红与时俱进,不断思索如何让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让新建村的风景越来越美。
“这部分的设计图在哪里?什么时候开工?”“这里还可不可以再完善一点?”闲不住的余金红,顶着烈日又开始在村里转悠。这会儿她想的,是在村里为老人、小孩建一个休闲场馆。
(来源:舟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