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昌国实现新飞跃
![]() |
![]() |
![]() |
![]() |
![]() |
![]() |
魅力古城,幸福昌国。地处定海古城核心区域的昌国街道,依托千年历史底蕴和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以“千万工程”为笔,以实干为墨,将“为民”二字深深镌刻在街巷阡陌之间。
在这里,欣欣向荣的现代商业图景徐徐铺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当发展脉搏与民生心跳同频共振,一幅城乡协同发展的壮美画卷尽收眼底。
让古城有烟火气更有生命力
上午9时许,随着一辆辆满载游客的大巴车陆续到来定海古城文房四宝园,游客们踩着石板路涌入街巷,或打卡拍照,或走进各色商店参观选购。看着眼前这般热闹景象,昌国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陈天璐不禁感慨万千,这个曾经一度沉寂的历史街区,如今经过精心打造和科学、系统的业态布局,15家传统风格的商铺已全部开门营业,招商率达100%。
今年,昌国街道被纳入定海港航商贸发展轴的建设规划,立足区域实际,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成为该街道抓镇街经济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持续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该街道将目光瞄准了定海古城。“定海古城位于昌国街道辖区,历经3年的‘微更新’于去年10月焕新归来,其中有着黄金地块之称的文房四宝园,又重回文化及商业‘C位’,也为我们推动服务业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跃升’带来了无限机遇。”翻开陈天璐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满了街道“服务专员”前往宁波、杭州等地拜访商家,所了解到的各类问题和诉求,每一条都承载着沉甸甸的期待,“古城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定海的地理位置、常住人口等因素,会让持观望态度的商家有不小担忧和顾虑,所以我们要让商家愿意来,更要留得住。”陈天璐的话道出了古城不缺流量的密码。
为了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昌国街道围绕撬动古城经济,推出了“全程代办+提前介入”服务,即企业注册落地全程代办,装修方案提前对接消防、城管等部门审核,甚至连企业名字注册、店招设计、店铺装修等都有“服务专员”全程跟踪,并对接专业团队为商家免费提供指导。
这样的贴心服务,在一家电商企业办理古城“落户”手续时,就发挥了重要作用。该企业在办理注册的时候,需要提供仓库租赁合同,为了让企业安心留下,街道第一时间组织协调会,多方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建议等,最终找到了合适的解决方案,通过盘活历史建筑,并以短期免租的方式,帮助企业顺利注册,还为企业节省了一笔不小的开支。如今,随着这家电商企业顺利“落户”,建在定海古城的共富工坊直营店有了运营方,整合起全区11个镇街40余家共富工坊的优质资源,将农特产品放到古城人流密集地售卖,还通过共富学堂的培训课,面向全区共富工坊坊主与从业人员传授直播与运营技巧等,带动更多人增技增收。
贴心的服务让更多商家主动选择“落户”定海古城文房四宝园,如今一批被盘活的老建筑已摇身一变成为了餐饮店、甜品店、茶室、文创店、摄影展馆、养生馆等新的消费场所。同时,串联起东城门历史文化街区、芙蓉洲路美食街、舟山第一百货商圈,在街道“商贸+”思维的引领下,瞄准沉浸式体验、数字化展陈等新业态,打造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消费生态圈,既保留了市井烟火气,又实现了消费能级的跃升。
让乡村有颜值更有价值
乘车从红卫水库东侧的道路深入鸭蛋岭,沿着盘山公路继续行驶约3公里,便可见“仰天碗”字样的雕刻石碑逐渐清晰。沿着观景平台的石阶拾级而上,一座拥有偌大落地玻璃门窗设计的房子跃入眼帘,这里就是昌国街道引入的文旅融合新业态——一座岛·仰天碗店。
自5月1日营业以来,因其绝佳的地理位置和观景体验,让游客趋之若鹜,日均营业额突破了2000元,最多的一天售卖了200余杯咖啡。可是,谁能想到眼前这处人气十足的新业态却险些因为“仰天碗”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在项目投资初期就戛然而止。“‘仰天碗’自去年开放以来,因能观赏壮丽的山海风光,迅速成为了游客们争相打卡的目的地,所以我们想抓住这一‘流量’,在观景平台上建设了观景房,用以引入新业态。”令陈天璐感到喜出望外的是,在街道“业态招引专班”前期排摸走访阶段,就有六七家商家希望入驻“仰天碗”,最终经过综合评定,选定了“一座岛”。
招引工作看似顺利,却在双方深入洽谈阶段遇到了“拦路虎”。究其原因,地处昌国街道东湾村大庵岗上的“仰天碗”,海拔有近380余米,四周山岗矗立,因地形复杂,在观景平台开放初期一直未建设电力设施。不通电,谈何让业态“落地”?“光有好风景、好流量,但没有业态入驻就不能带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和村民增收致富,所以这块硬骨头我们一定要啃下来!”陈天璐的话斩钉截铁,道出了街道攻克这一难题的决心。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业态招引专班”多次对接电力公司,申报景观亮化项目、争取相关资金补助,特别是在现场踏勘、亮化方案规划等重要节点都全程参与其中。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一个可行性方案终于出炉,并紧盯项目建设进度,确保这一项目赶在“五一”假期前建成投用,也让一座岛·仰天碗店在人流如织的节日精彩亮相。
让民生答卷有厚度更有温度
眼下,在昌国街道,“嵌入式”养老新模式正悄然改变许多老年人的生活。这一模式将专业养老服务“嵌入”社区,让失能、失智、手术康复期老人在家门口即可获得医疗护理、生活照料等一站式服务。
下午4时许,走进位于定海义桥路的昌国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3楼的认知症照护专区,多名老人正在收看越剧节目,专业看护人员则陪护在老人身边,不时给他们喂水、按摩,还给他们修剪指甲。这样的温馨场景,与年初“躺”在街道“问题清单”,且群众持续反映家门口养老问题的情况有了鲜明对比。该街道地处定海中心城区,老龄化比例高达30%以上,不少群众希望在家门口打造一处公立的“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让家中无人照看或得不到贴身照护的老人能够短期入住,为他们提供24小时照料、康复护理、文化娱乐等“一站式”服务,满足老年人“离家近、不离亲、不离群”的养老需求。
当时,每两周就能收到一条这样类似的群众诉求,这让街道意识到解决这一问题势在必行。考虑到街道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楼上还有空置房间,街道决定学习市外的先进经验,打造全市首家“嵌入式”养老机构。理想“丰满”,但在项目实际建设过程中,房屋翻修改造、消防通道规划、房屋结构安全检测、适老化改造标准等问题,都成了摆在街道面前的“硬骨头”。
在项目确定初期,街道就迅速成立了专项工作小组,针对项目用房属性特殊的情况,主动对接消防、住建等部门,并协调设计单位等,围绕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逐一梳理、共同商讨解决方案。在街道积极对接过程中,消防部门专业人员深入现场,对消防设施配备、疏散通道设置等方面进行指导,提出整改意见,确保消防安全;住建部门则从房屋结构安全角度出发,对老旧房屋改造、设施加固等提供技术支持,保障建筑安全。
向相关部门申请补助资金、公开招标运营机构、帮助运营机构注册落地……随着一个个难关逐一攻克,这个当初群众反复反映的民生问题化作民心工程,让群众触手可及。今年5月,昌国街道“嵌入式”养老机构正式启用,新增认知症照护专区、长护险服务专区等40张床位,还配备了适老化卫浴系统、智能监测设备等设施,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安全、舒适、便捷的养老服务。
从古城街巷到美丽乡村,从产业振兴到民生改善,昌国街道正在城乡融合与共同富裕的答卷上书写着精彩篇章。今后,昌国街道还将深化产业赋能,全域推广“共富工坊”等经验,探索“飞地抱团”发展,加快村级经济要素潜能释放,支持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从“输血”向“造血”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