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街头逛小吃教育就是传承一缸腌瓜入馔来行走的脊梁扛着板凳上学去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综合新闻 03版: 海洋文化 04版: 民生新闻

行走的脊梁



  □武华民
  前几天,我和友人一起登上了市郊的花果山。
  据有关史料记载,此花果山是明代吴承恩《西游记》中花果山的创作原型地。“花果山腹地,水帘洞洞天。”吴承恩对洛阳西郊的花果山颇为欣赏。
  上午十点多,我们到达山脚下。山外酷热难耐,但密林深处的花果山却凉意渐浓。
  在半山腰一处平台歇脚时,一位身穿深蓝色粗布衣、脚穿解放鞋的独臂老人吸引了我的目光。老人大约六十左右,没有左手,他正挑起担子准备往上继续攀登。平台面积不大,我们忙给老人让道。看到我们上来,老人却把好走的青石台阶让给我们,自己走上了旁边的土路。他一步一步艰难地往上走着,右手扶着扁担,左边那只空洞的袖口在山风中飞舞。
  他担子的一头挑着两扎啤酒、两箱饮料,另一头挑着一大桶食用油和几捆矿泉水。货物很沉,压弯了扁担。游客说,老人是挑山工,常年在这里给山顶的商店挑货。
  我们跟在老人后面往上走了一会,只见他用右手往上猛一支撑,肩膀迅速侧旋,扁担便熟练地转到了左肩。老人换肩时,额头上的汗水滴落下来。他的衣服浸湿了一大片……
  友人感叹道:“这个年纪的人,用仅存的一只手,支撑起了身后的一个家。这是行走的脊梁啊!”我想,成为行走脊梁的,又何止这位残疾的老人。
  我家附近有一个汽车修理厂,我常去那里洗车,与洗车工巩师傅也成了熟人。巩师傅五十来岁,头发早已花白,他和妻子都是洗车工。他们夫妇来自郊县百里深山的农村,前些年他们老家那片还是贫困地区。
  巩师傅夫妇育有一儿两女三个孩子,还有双方的老人需要赡养。人口多、开销大,一家人的生计一度让他们颇为挠头。同村的小梁在市区开了个汽车修理厂。厂里缺人手,巩师傅一家一合计,把孩子们托付给老人,夫妻俩就到修理厂来打工了。
  小梁修理厂的生意越做越大。靠着做事认真实在,夫妇俩先后在小梁的四家分店里帮忙。
  前天的一个下午,我去洗车,太阳火辣辣的,虽然酷热难耐,仍有五辆车在排队等候。巩师傅和妻子操作着高压水枪,第一遍冲掉浮尘,再打上洗车液,冲干净后用抹布擦净水珠。一天要洗二十多台车,洗车水和汗水交织,浸透了工装,可他仍利索地干着活,尽可能缩短客人等待的时间。
  农忙时,巩师傅夫妇就请假回去两天,家里的事一忙完,就很快返回厂里。每洗一台车只有两元的提成,每天都很辛苦。但孩子们一天天健康长大,儿子今年大学毕业找到了工作,老家的房子也翻盖一新,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一说起未来,背井离乡的他们满是喜悦。
  我想,无论是花果山的那位独臂挑山工,还是洗车店的巩师傅,他们每个人都有暂时的困难。尽管生活不尽如意,或许还有几分窘迫,但也决不会很糟。面对暂时的困难他们没有认命,更没自我放弃,而是奋力前行。因为他们深信通过奋斗可以改善这一切,于是就挺直了脊梁,一路走下去。我想,有了这样的精神,没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