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街头逛小吃教育就是传承一缸腌瓜入馔来行走的脊梁扛着板凳上学去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综合新闻 03版: 海洋文化 04版: 民生新闻

扛着板凳上学去



  □马晓炜
  时光飞逝,一晃暑假结束,又到开学季。不惑之年的我,在张罗着给儿女购买书包和各类文具的同时,不由想起当年扛着板凳入学的情景。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家乡的物质条件还比较匮乏,加之家家户户子女较多,孩子们入学相对较晚,差不多到了八九岁才去上学。忽然有一天,我带着弟弟正准备去河滩放牛,父亲郑重地对我说:“今儿是开学日子,等下去奶奶家借条合适的凳子,到学校报个名,以后你就是小学生啦!”父亲的话,甭提令我多开心了,因为同龄的孩子早已入学,唯我要照看两个年幼的弟弟,迟迟未进学堂。
  那时,家里虽然穷,但是几条板凳还是有的,父亲为何还说去村头奶奶家搬凳子?正当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时,从小一起玩耍的并且先已入学的几个小伙伴听说我也上学了,争相赶来,陪我去学校。当时他们手上都有个高低不同的凳子,与之相比,我家的凳子不是太长就是矮了许多,难怪父亲让去奶奶家找凳子。
  疼爱我的奶奶得知我终于入学了,高兴得合不拢嘴,赶紧将一条磨得油光锃亮的实木凳子搬了出来,说凳子是我几个叔叔上学用过的,年头长着哩,希望有它的陪伴,我学有所成。
  就这样,我带着一种矜持、不安和憧憬,在伙伴们的簇拥下,向距离三四公里外的学校进发。虽然我曾利用放羊的机会,到学校操场玩耍过,但不知是板凳太瓷实,还是过于紧张,没走上一段路,便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只好放下凳子歇歇。
  看我一脸的痛苦,伙伴们说,这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呢,每学期开学必须扛板凳到学校,放暑假时再带回来。听了他们的话,我懵懂中感到读书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好不容易到了学校,我发现黝黑的肩头已磨出斑斑血印,火辣辣的痛。途中若不是有伙伴们搭把手,我不知何时才能到校。
  步入校园,随处能看到同学们扛着凳子、搬着板凳走动的身影。现在想来,那真是乡村开学日的一道独特风景。伙伴们送我到了进校门左侧两间土坯为墙、麦秸缮顶的老房子门口,说这就是一年级的教室。走进教室,一条条长条木板横架在泥土堆砌的土台上,竟然是课桌,这是我所没想到的。老师一边忙着登记姓名、发放教材,一边根据我们的身高和凳子的大小来安排座位。由于我个头小,凳子也适中,坐在了中间第二排位置,就这样开启了我难忘的小学时光。
  小学五年,我都是坐着自家的板凳,聆听老师们的谆谆教诲。由于板凳的宽窄、长短不同,加之课桌也不牢固,桌子翻了、凳子倒了是常有的事,那时我们多么希望有一套像样的桌椅啊,可以不用提心吊胆地上课。这一美好愿望,直到我上初中才得以实现。
  转眼许多年过去了,而今无论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偏远的山村,孩子们早已告别了扛着板凳求学的历史,我深为他们生活在这个幸福而无忧的伟大时代感到骄傲和自豪。